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
“包就业拿高薪”“零门槛高收入”“找不到工作就退费”……这是近年来,“招转培”常用套路。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设置“求职陷阱”,导致不少求职者徒费精力、财力,有的甚至身陷囹圄。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近日走进几位深陷其中的受害者,听他们讲述“招转培”背后的陷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孔一涵
“糟了,我好像遇到诈骗了。”
在又一条发给公司HR的消息石沉大海后,这个念头忽然闪过了张佳悦的脑海。
2024年,张佳悦在从某职业技术学校毕业之前的一个月,网络招聘平台上有公司主动向她发出了面试邀请。“可是,面试时却推荐我去另一个岗位,并表示‘零基础’的可以先培训再上岗,培训后可以直接去旗下公司工作,薪资有保障。”但在培训结束后,张佳悦却被“分配”在位于郊区的“分公司”,上下班近5个小时的通勤路程、和最初承诺的相差甚远的薪酬,都在迫使她主动离职。两万余元的培训贷款成了她走出校园后交的第一笔沉重“学费”。
“包就业拿高薪”“零门槛高收入”“找不到工作就退费”……近年来,不少求职者遭遇“招转培”套路,一些公司在招聘平台上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以诱人的薪水或优渥待遇为诱饵,吸引求职者应聘,但在虚有其表的“贴心培训”背后,却隐藏着处心积虑的“招转培”诈骗陷阱。
名为“招聘”实为“培训”
“上了半个月课可以退培训费吗?”“贷款可以取消吗?”“‘招转培’构成犯罪吗?可以报警吗?”在一个“招转培”相关维权群中,聚集了1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害者。“遭遇骗局的大部分是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学生,主要集中在新媒体运营、短视频直播、IT、美妆美发、健身、烘焙等行业。”群聊的发起人小彭总结道。
小彭是2023年毕业的,怀揣着对新媒体行业的憧憬,他在2023年10月辞去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并试图转行。然而,由于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小彭投的几百份简历都没有得到回应。在一次面试失败后,小彭意外收到了深圳某信息技术公司主动打来的电话:“在电话里他们向我介绍了新媒体运营岗位,并且很热情地邀请我去面试。”而这也成了“招转培”骗局的前奏。
在这家公司的第一次面试中,大部分环节都按照常规流程顺利进行,然而,面试官却对他的家庭背景格外感兴趣。“这些公司会借此判断哪些人更容易被骗。”小彭说。
经历过一次普通的面试,求职者放下了戒心,骗局却逐渐露出了“獠牙”。
“公司先是说需要进一步筛选人才,推荐我上‘一元培训体验课’,还将这种拉人头的‘引流课’包装成实习。课后,工作人员一对一地询问我对课程的感受、能否跟上进度、能否听得懂,随后才会提出培训要求。”小彭回忆道,培训费为23800元,公司表示,这笔钱无须一次性结清,可以分期付款。
当小彭表现出犹豫时,公司又会摆出“后续还要对求职者进行筛选”的态度,给求职者营造紧迫感,同时派出看起来“更权威”的面试官进行游说“洗脑”。公司承诺,学成后会将小彭推荐到合作的公司工作,每月的收入不会低于6000元,小彭需要做的只是在合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预支一部分未来收入用以“投资自己”。
但“招转培”公司绝不会主动告诉求职者的是,他们提供的合同大多要求求职者通过第三方贷款到银行卡,再一次性将培训费转账给公司。所申请的贷款给求职者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他们对赚取收入的迫切焦虑,从而使得求职者在诈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名不副实的“教学”
投入大量资金的培训课,质量究竟如何呢?
“全都是‘水课’。”张佳悦表示,自己面试的是平面设计师岗位,由于没有美术基础,所以最初她也将培训视作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面试时,老师会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授一些简单的操作,让我们用软件做出一些简单的设计成果,但正式培训时,这些老师很快就露馅儿了。”
张佳悦表示,培训人员基本上只会对着一份简陋的PPT照本宣科,所教授的实操内容也是对网络上相关软件课程的复读,课程内容云山雾罩,根本没有实际意义。“老师满口都是大词,我晕晕乎乎地听了两天,终于忍不住提了个问题,但‘老师’支支吾吾地就糊弄过去了。”张佳悦说。
有相关人士表示,在培训过程中,“招转培”公司会“软硬兼施”,一方面在培训群聊中发送伪造的成功培训聊天记录、虚假的转账收入截图等作为诱饵,并为求职者发放少量“生活费”营造虚假的“人文关怀”氛围,另一方面在培训中暗示求职者能力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以此稳住求职者确保他们完成培训。
张佳悦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一旦求职者在课程中表示后悔希望退款,“招转培”公司就会提出按“优惠前原价”计算课程差价,付出上万元培训费的求职者往往只能拿到几百上千元退款,甚至有些人还需要额外向公司补交差价。“沉没成本太高了,哪怕已经隐约知道自己被骗了,大部分人也不愿意相信,宁愿去赌承诺成真的一丝希望,到了这一步几乎没人能狠心止损。”张佳悦说。
培训结束后,张佳悦却被“分配”到了位于郊区的“分公司”,每天上下班通勤时长近5个小时。此外,公司此前承诺的薪酬也随着派单的停止而烟消云散。种种压力之下,与公司协商不成的张佳悦不得不选择“自行离职”。“就当买了个教训吧。”张佳悦苦笑着说。
结束培训的小彭,却做出了与张佳悦不同的选择。“公司承诺时说得天花乱坠,到了培训真正完成后,他们只会帮忙‘包装’简历,实际上就是造假,然后让你自己去面试。”小彭至今还没有应聘上合适的职位,但不论是否找到了工作,每月固定的贷款仍需要他来偿还。最终,在与公司要求退费无果的情况下,小彭选择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
网络招聘服务亟待进一步规范
尽管还没有完全摆脱求职诈骗的阴影,但负担着贷款的张佳悦仍然需要尽快找到下一份工作。她重新将简历投递到各个招聘平台,对面试邀请更加谨慎,却发现了更多诈骗“前兆”。
“面试的公司有不少人进出办公,面试流程完整规范,还陆续有人前来面试,可到了面试的尾声,总会‘图穷匕见’地提出要我付费参加培训。”张佳悦说。
求职者小曾也曾在网络招聘平台接到过条件极为诱人的面试邀约,但奇怪的是,她却对这家主动联络她的公司没什么印象。朋友提出了疑问,“小公司怎么开得起这么高的待遇?有这么高的待遇又为什么需要主动邀约面试?”抱着质疑的心态,小曾在社交平台上搜索提问,才知道原来自己遇到的正是骗子们常用的开场白。
“虽然在骗局开始前,我就幸运地察觉到了,但在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一段时间里,我总还是忍不住想‘万一他们只是一家普通的公司’‘或许我就是好运的那一个’。所以我特别理解在求职焦虑下,在网络招聘平台上误入‘招转培’陷阱的人。”小曾感慨地说。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增长,互联网已成为许多人求职的首选。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互联网招聘的占比高达85.1%。然而,当招聘的主战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也随之浮现。
一家网络直聘平台曾专门发布安全提示,提醒求职者注意防范“换皮”升级的“招转培”陷阱。该负责人建议求职者尽量通过正规的招聘平台寻找工作机会,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招聘平台上发布的职位信息必须经过事先审核,相较网络上的其他招聘信息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时要尽量在招聘平台内和招聘者交流。平台能实时监控招聘者的异常行为,对违规行为及时处置。求职者可以在平台内看到各个场景下弹出的安全提示,提前防备。最重要的是,要警惕一切收费行为,发现不对及时举报,并附上与对方的聊天记录等证据,在职位页、招聘者页等处都有举报入口。
北京恒略律师事务所律师陈美娥表示,通过招聘平台,面试者才能与用人公司,也就是实施诈骗的主体间建立关联,所以平台应当建立针对求职类诈骗投诉的反馈处理机制。但目前仅有部分平台建立了此类机制,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网络招聘活动,界定并督促网络招聘平台承担相应责任。
涉及缴纳费用须谨慎
记者梳理相关信息发现,“招转培”一类求职诈骗绝非某地个例。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惩治求职诈骗犯罪情况,总结了求职类诈骗高发的四种类型,其中就包括虚构招聘“精心做局”骗取相关费用,并提示广大群众特别是求职人员需高度警惕并增强防范意识、识别能力。据了解,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
此外,全国多地警方曾破获了“招转培”诈骗案。上海警方紧盯各类风险隐患和治安形势变化,对“招转培”诈骗重拳出击,全力保护求职者合法权益,2024年1月至5月,已打掉“招转培”诈骗犯罪团伙12个,侦破案件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00余人,涉案金额近4000万元。
“从招聘角度来说,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从培训角度来说,‘招转培’不存在技能提升,而是以培训为名的诈骗陷阱。”陈美娥说,“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般来说数额在两到三千元以上就认为构成诈骗,大部分‘招转培’培训费用都要高于这个数额。”
但由于“招转培”属于新型诈骗行为,近一两年才逐渐增多,在实践中如果仅以“招转培”公司与求职者间签署的“培训协议”作为依据,部分公安机关可能会视此行为为求职者自愿参与的培训服务购买,进而将双方间的纠纷归类为民事纠纷范畴,从而不予介入处理。
针对此类情况,陈美娥建议,如果有多名求职者报案,并能提供充分证据显示“招转培”公司所提供的为虚假培训,且从整个交易行为来看,有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印证所谓的“培训”实质上构成欺诈行为时,该行为被定性为诈骗罪的可能性会提升很多。“我们也建议公安机关一定程度放宽立案标准,这样可能会更有效地加大对这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陈美娥还提醒求职者在维权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正规合法的律师事务所,并且寻求专业的,尤其是有这一类案件办理经验的律师提供相应咨询。
警方也提示,“零门槛”就能直接面试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极有可能涉及虚假招工等欺诈陷阱,求职者看到此类信息应提高警惕,切勿轻信。此外,求职者可通过用人单位官方途径对外公布的联系方式,咨询核实用人单位、招聘职位和薪资待遇情况。应聘工作过程中,对于用人单位要求预先缴纳“培训费”等各种费用时,应谨慎对待。求职期间应注意甄别招聘信息与公司资质,切勿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或办理贷款等业务。求职过程中,要保持与学校、亲友的沟通,理性判断、谨慎选择,避免落入“招转培”诈骗陷阱。一旦发现遭遇诈骗,请及时报警求助。(本文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