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价值理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春节文化与地方民俗。2024年,春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影响力。
2025年蛇年新春,我们迎来了“非遗”版春节。为了展示各地精彩纷呈的新春文化气象,呈现人民群众庆贺传统新年的幸福画卷,“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应运而生。活动由中宣部文明实践局、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中国精神文明网共同承办。
腊月廿五开始,百媒联动,通过打造专题主页、短视频展播、特别节目展演等多种形式,展现全国各地多层次、多维度、多样态的春节民俗、地域文化,让2025年的新春佳节蒸腾起更加浓郁的“文化热气”,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多彩活动 文明新风点亮新春喜乐
“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围绕全国12个重要特色文化片区开展示范活动,各省(区、市)代表性村落社区、标志性文旅场景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点位,通过丰富的形式展现文化惠民、民俗新风。在北京园博园,史上场地规模最大、灯组最多、玩法最多的京彩庙会,正在上演别具一格的新春文化秀;河北正定的古城巷道张灯结彩,传统的拉花和社火表演将年味渲染得淋漓尽致;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乌兰牧骑,拉满了敕勒川草原的欢腾氛围;在新疆和田,牧民们弹奏着热瓦普,带着会跳舞的“木山羊”载歌载舞;贵州榕江的侗族大歌从村寨传出,歌声婉转悠扬,唱响了团圆与祝福。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各地精心策划了年味浓、形式新、有特色的群众性文艺演出和文化服务。在江苏金湖,书法家送春联、“赏年画 过大年”、特色非遗展示等内容,将能工巧匠、手艺绝活、美食美物等齐聚一堂,一站式满足群众的眼福、耳福、口福。
团圆盛景 民俗新风共绘幸福画卷
从村落到城市,各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载体,展现了新时代的民俗风貌,欢乐氛围处处洋溢。在江西赣州龙南,举办了“来赣州过客家年”民俗体验活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在被称为“春节文化发源地”的四川阆中,“春节老人”赐福巡游活动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湖南汝城的百米“香火龙”在乡间流动,祈愿新年风调雨顺、丁财两旺;在山西霍州的围炉火锅音乐会现场,村民们将流行音乐、舌尖美食完美融合,生动诠释了乡村新风貌和村民的幸福生活。
过年也是中国人的一场美食盛宴,各地纷纷举办特色美食节,探寻舌尖上的年味。湖南火宫殿呈献了年味十足的庙会美食,臭豆腐、姊妹团子、八宝果饭等琳琅满目,每一口都是对传统年味的深情回溯;福建的佛跳墙和太平燕鲜香上桌,寓意着“福寿全”幸福绵延;青海的年味,则在土族的圈圈席中迎面扑来,热辣鲜香的菜肴摆满长桌,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体味幸福烟火味,在人间至味中留住人心。
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年货大集、文创市集、非遗展演、文化讲座则在节日期间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在天津的年货大集上,竹板这么一打,“津味”年就来了;大同广灵则策划了一场冰上非遗剪纸服装秀,新年穿新衣,冰道就是T台,剪纸也能穿上身。互动式参与、沉浸式体验,也让新春佳节更有烟火气、文化气。
新春游乐 沉浸体验解锁佳节魅力
春节文化,历经千年而不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在今年“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中,各地美丽乡村、特色文化街区组织了研学交流、文旅打卡等,推动节日期间的文旅休闲消费。黑科技、数字化等新形式的引入,则让网红景点频频再出圈。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璀璨夜空中,千架无人机融合现代数字光影技术将巨幅雪幕点亮,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赏大美冰雪盛宴。上海豫园灯会通过“科技+文化”“传统+现代”的结合,打造了全国首个多地貌《山海经》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山海奇豫记光影互动展》。
过年挂上大红灯笼、正月里来逛灯会赏花灯,更是一味不可缺少的年味。在江苏南京,流光溢彩的秦淮灯彩、猜谜、诗会等活动,成为新春佳节的主角;粤港澳大湾区的灯会,则用灯彩铺就一片中国红,带来了阖家团圆、红红火火的祝福。
外国游客也参与到了春节的庆祝中,吃饺子、写福字、挂中国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并喜爱上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满足了人们对亲情的渴望、对仪式感的追求,这一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文化瑰宝在传承中创新,如今更将中国年味洒满世界,已然成为世界性的节日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