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腊月廿九的河南濮阳濮水小镇,灯笼高悬,熙熙攘攘。青石板路上,糖画摊前围满孩童,吹糖人儿的老师傅手腕一抖,灵蛇跃然竹签,似乎在向每个人送福纳吉。杂技变脸、高桌舞狮、炭花火壶……记者被街市上铺天盖地的喜庆氛围深深感染,一时竟分不清这是旧时庙会的烟火气,还是文旅融合催生的新图景。
澶州大剧院里,一曲《穆桂英挂帅》正唱到高潮处,拖腔未落,台下已掌声雷动。年近七旬的李大爷呷了一口茶,说起如今不一样的听戏体验:“我从十几岁就开始听戏,那时候村里搭个草台班子,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村民们各自搬个小马扎,夏天得拿着蒲扇赶蚊子,冬天要裹紧大棉袄。现在条件好了,戏剧院修得气派,戏也越唱越精彩!”
剧院里灯光音响一应俱全,还开辟了戏剧体验区和文创区,戏台两侧的电子屏上实时滚动着唱词,让年轻观众也能看懂戏文。这变化背后,藏着濮阳戏曲的破茧重生。作为“戏窝子”,濮阳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随着时代发展,一度出现观众流失、人才断档、剧团难以为继的情况。“我们对大高调进行了深入挖掘整理,保留了‘河南呕’的原始‘呕’音唱法,加入大铜器‘四大扇’和极具气氛渲染的‘尖子号’,极大程度上再现了大高调唱腔风格,让观众心潮澎湃,催人奋进。”濮阳县豫剧(大高调)艺术中心团长刘存刚介绍着传统戏曲的创新探索。
“以前觉得家乡戏土,现在带着外地朋友来看,反倒成了我的‘文化面子’。”从苏州返乡过年的新晋“戏迷”钱先生语气里有着藏不住的文化骄傲。
在戏曲的带动下,濮水小镇客流量屡创新高。“除了传统的下乡演出,我们推动戏曲进景区、进校园,编排实景演出剧目,迈出‘互联网+戏曲’新步伐,打造‘说唱濮阳’直播间和独特的戏曲文化IP,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濮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靳慧聪告诉记者。
离乡前夜,漫步在濮水河畔,河面上游船划过,戏曲唱腔随风飘来。这一刻,记者忽然读懂了这个千年“戏窝子”的转型密码,当传统文化不再是被供养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活场景,传统与现代便不再是割裂的时空。就像大弦戏穿越千年的曲目,在文旅融合的乐章中,正谱写出新的宫商角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