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李熙爽
百年前的傅家甸,今日的老道外,是哈尔滨开埠的地方,也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崛起兴盛之地。一条正阳街,二十条辅街,勾勒出老道外最初的模样——银行、饭店、百货、药房、影院、报馆、酒局、钱庄……招牌林立、车水马龙,百业云集、千商竞秀,几百座各具特色的洋楼共同绘就一幅“滨江繁盛图”。
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里仍是一方商业热土。论吃,最正宗的老哈尔滨味道就在此处,张包铺、北山酒馆、张飞扒肉,一双手数不完,一张嘴吃不完;说购物,北四道街集中贩卖手套、靴子等劳保用品,南五道街是五金、油漆产品一条街,东升江畔附近专售鞋靴,还有同济、八百等知名商场。
千禧年后,老道外的发展脚步愈来愈慢,店铺纷纷停业关门,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商圈发展陷入停滞。许多大杂院面临建筑陈旧、设施老化等问题,一批批居民另择新居,部分筒子楼常年闲置。充满了秩序的生活气息消失了,人气儿也没了。
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中华巴洛克改造项目,助力老城区焕发新活力。修复老建筑,设计特色街区,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近年来,道外区集中力量对老建筑进行深度修复,同时邀请专家学者梳理当地历史,挖掘文化资源,丰富业态布局,不断提升老道外历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如今的中华巴洛克街区,建筑新了,店铺多了,人气旺了。除了原有的饭店、商铺,各类新业态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各类奶茶店、咖啡店随处可见;巴洛克时光杂货铺、老街手工皮具馆、经营东北特产的店铺遍地开花……结合当地特色,不断创新求变,老道外的改造,有速度更有深度,不仅让老城区重新鲜活,也吸引了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
“热闹的街区,洋气的建筑,精美的冰雕和独具哈尔滨特色的‘红肠圣诞树’,改造后的中华巴洛克街区令人眼前一亮。”林立的商铺和熙攘的人群唤起了市民马女士的童年记忆,“那时的老道外就是这样热闹。”老街道换新颜,马女士说她为家乡的发展骄傲。
在风雨中前进,在挑战中发展,在严寒中开花。这是老道外的故事,也是东北精神的内核,从百年前传承到今日,穿越时空、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