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秦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现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儿部部长,兼任妇产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以及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


◆ 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下生殖道感染的肿瘤病人前期都有感染的经历。感染和肿瘤是有联系的,感染是短期内的发病,而肿瘤常常是感染持续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从治疗肿瘤到重视感染,我们研究重点的变化背后映射出的是社会现状的变化,是治疗关口前移的理念进步,也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的人本思想写照。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下生殖道感染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重大疾病,但在临床治疗中,机制不清、检测不准、治疗不佳是应对该疾病的三大难题。为此,廖秦平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体系和下生殖道感染精准诊疗系统。
去年9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主任廖秦平团队联合其他5家医院、4家医药企业完成的“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精准诊疗体系的构建和应用”项目荣膺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廖秦平教授。
记者:您在肿瘤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却把研究重点聚焦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请问这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廖秦平:2004年,我们团队开展了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约占妇科常见病患者的40%~55%。根据我国每年7亿的妇科就诊人次估算,超过3亿人受到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困扰,且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感染人群,我们开始关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这个疾病。
此外,在临床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肿瘤病人前期都有感染的经历。感染和肿瘤是有联系的,感染是短期内的发病,而肿瘤常常是感染持续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从治疗肿瘤到重视感染,我们研究重点的变化背后映射出的是社会现状的变化,是治疗关口前移的进步理念,也是提升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的人本思想写照。
记者: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疾病有什么特点?在临床治疗中面临哪些难点痛点?
廖秦平: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是发病率极高、患者数量巨大的重大疾病。之所以说重大,是因为它和妇科、产科、生殖等诸多领域紧密相关,可能会影响生育,导致早产,引发肿瘤和其他感染性、出血性疾病。比如,当女性患上盆腔炎,导致输卵管发炎、变细甚至完全关闭,就会引发不孕;当炎症引发的增生让管腔变细,受精卵无法移动到子宫内,就会导致宫外孕。
在临床治疗中,诊断往往比治疗更为困难。过去,对于女性下生殖道感染多采用经验治疗,即通过观察分泌物的特点来判断感染类型,并据此进行治疗。经验性治疗的问题在于,它往往无法精确判断感染的微生物具体类型,只能凭医生的主观经验来选择药物。这就导致了治疗的不规范、不精准和易复发。
我们发现,很多门诊患者因为生殖道感染诊断不准确而反复就医,这不仅让患者精神紧张、身心疲惫,也给家庭和国家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我带领团队致力于研发更精准的诊断系统,以解决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治疗中的这一大难题。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准确判断感染类型,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确实有效的治疗,从而减轻她们的痛苦,降低医疗成本。
记者:造成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前预防、精准应对?
廖秦平:发生疾病通常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也不例外。内因方面,主要是免疫力的下降。人体自身有一套免疫系统,其中阴道的自净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健康女性阴道里有很多正常的细菌,主要是乳酸杆菌,它们通过代谢产生酸性物质,从而抑制外来嗜碱性细菌的生长。这种酸性环境是阴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阴道自净作用的基础。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种自净作用也会减弱,使得外来细菌更容易入侵。
外因方面,主要包括不注意卫生、不洁的性交以及过度清洁等。不卫生和不洁的性交是常见的感染途径,将外来的致病微生物带入阴道,从而引发感染。另外,过度清洁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女性的阴道里有一层由乳酸杆菌等益生菌形成的菌膜,它保护着阴道壁不受外来细菌的侵害。如果每天过度清洗阴道,就会破坏这层菌膜,以及其产生的各种保护因子,使得阴道更容易受到感染。
除了这些常见的外因,还有一些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导致女性生殖道感染,当阴道的菌群失调时,这些细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引发感染。因此,要预防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我们需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不洁的性交,同时也要注意健康时不要过度冲洗阴道。此外,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足够的睡眠、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记者:如何构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精准诊疗体系?请详细介绍一下您和团队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廖秦平:我们团队经过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乳杆菌和阴道黏膜在女性下生殖道健康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乳杆菌能够贴附在阴道黏膜上,形成一道生物屏障,有效阻挡病原体的入侵。同时,乳杆菌代谢产生的乳酸,为阴道营造了一个弱酸性的环境,这是化学屏障,其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形成了免疫屏障。女性生理周期的阴道细胞不断代谢也为阴道提供了代谢屏障。这些屏障进一步增强了阴道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些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过去,我们治疗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时,往往侧重于杀菌,认为致病菌杀死后疾病就治愈了。但现在,我们认识到阴道微生态对疾病产生的重要性,因此提出新的治疗策略:在治疗时不仅要杀菌,更要注重修复被损坏的阴道黏膜,保护和恢复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基于此,我们研发了多种阴道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旨在修复受损的阴道黏膜,恢复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更有效地治疗女性下生殖道感染。
同时,经过十余年的不断研究,我们还研发了阴道微生态检测技术,能够准确评估阴道的微生态环境,为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治疗效果,还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记者:阴道微生态检测技术如何精准确认感染类型?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和阻碍?
廖秦平: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通过革兰染色法能够在显微镜下准确呈现出阴道乳杆菌是否正常,以及感染的微生物是需氧菌、厌氧菌、念珠菌还是滴虫,抑或乳杆菌过度增生引起的疾病,从而能够精准地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一些基层医院的检验医师学习不够,难以识别造成生殖道感染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再加上妇产科患者每日就诊人数多,单个患者的检测时间长,初期的微生态检测系统在普及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于是,针对人工镜检样本取材不一致、玻片涂抹不均匀影响结果判读的问题,我们想到基于液基薄层技术开发了液基自动制片的阴道微生态检测思路,发明了螺旋样乳胶取样器确保取材量化,再将样本涮洗在微生物保存液中,利用离心沉降的方法使其均匀地沉积到载玻片固定区域,最后在革兰染色后镜下读片,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记者:您在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对女性下生殖道健康的检测技术进行了优化和创新,请问AI技术对检测阴道微生态系统和治疗疾病有哪些助益?
廖秦平:我们早期使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手工或半自动的,存在检查过程烦琐、学习曲线长、准确性不足等问题。到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后,我们团队利用前期大量的样本与清华大学姚期智、徐葳团队合作开发了我国第一个妇科微生态AI辅助分析系统,并获得了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至此,液基制片+AI微生态读片为阴道微生态检测带来了重大升级。
具体使用时,我们取阴道侧壁上1/3的分泌物,通过特殊的方法处理后,再用沉降的方法滴在玻片上。接下来使用自动化染色和AI技术,在机器中自动完成染色和细菌及细胞识别,挑选出最可能有问题的部分供检验师们进一步分析。
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目前临床上50%的患者是混合性阴道炎。该阴道微生态检测系统不仅能够诊断各种单纯性阴道感染,还能通过一张片子及时发现不同种类混合的阴道炎症,并对难以诊断的、传统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特殊病原体的患者进行微生态评价。
自动化检测使得检查过程更加便捷,现在我们的AI检测系统不仅两三分钟就能出结果,而且准确率相当于高级检验师的水平。最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还能够实现远程使用和帮扶,我们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为一些帮扶单位和久治不愈的病人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指导,让全国各地的基层单位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如今,这项技术正在逐步推广的过程中,期待它能够为更多的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福音,也为我国卫生经济工作进一步提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