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起,重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妇联组织联动发力、创新探索,组织实施了城乡留守、流动儿童“渝好”欢唱、欢跑团关爱服务项目,探索“前置性”“预防式”关爱服务机制,发挥音乐和运动沁润心灵、助力成长的作用。目前,全市41个区县均组建了“渝好”欢唱团、“渝好”欢跑团,常态化服务约2500名城乡留守、流动儿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张凌漪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近日,在重庆市两江新区金山街道民心佳园社区广场上,社区文艺会演如火如荼开展,两江“渝好”欢唱团的孩子们一展歌喉,《友谊地久天长》《向云端》等节目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2024年起,重庆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妇联组织联动发力、创新探索,组织实施了城乡留守、流动儿童“渝好”欢唱、欢跑团关爱服务项目,探索“前置性”“预防式”关爱服务机制,发挥音乐和运动沁润心灵、助力成长的作用。
截至目前,全市41个区县欢唱团、欢跑团分别累计开展3485课时欢唱活动、3690课时欢跑活动,累计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320余场次。
41个区县全覆盖,常态服务城乡留守、流动儿童
“民心佳园是个公租房小区,这里的部分孩子,或许因为家长的一次工作变动,就要和身边的朋友分开,或许长期被爷爷奶奶抚养,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两江新区金山街道妇联副主席杨絮说,欢唱团用音乐将孩子们聚在一起,让他们不再孤独。
不只是民心佳园,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劳务输出大区、大县多,全市城乡留守、流动儿童基数大占比高。父母外出打工后,由于家庭功能的缺失,这些儿童教育和成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为此,重庆市妇联指导基层妇联联动基层单位和部门,由妇联执委、爱心妈妈、儿童主任通过走访入户、信息对比等形式,对辖区内留守、流动儿童情况分布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摸排,重点对场镇乡村、城乡结合部及公租房廉租房集聚地等区域留守、流动儿童开展需求征集、健康体检、心理前测等工作,建立“一人一册”档案。
在此基础上,结合留守、流动儿童的兴趣爱好和体格特点,重庆市妇联指导每个区县分别遴选确定1个“渝好”欢唱团、1个“渝好”欢跑团落地试点社区或试点学校,分别组建欢唱团和欢跑团,每个团包括30~35名2至4年级学龄儿童。
据统计,全市41个区县目前均组建了“渝好”欢唱团、“渝好”欢跑团,常态化服务约2500名城乡留守、流动儿童。
以音乐运动为媒,助孩子向阳成长
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实验学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共有学生300多名,其中不少都是留守、流动儿童。
2024年3月,为进一步丰富留守、流动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该校成立了“渝好”欢唱团,由支教音乐老师李玲莉担任指导老师。在指导孩子们排演节目的过程中,李玲莉融入非洲鼓、古筝等乐器,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们的品格。
此外,重庆市涪陵区在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第七小学校组建了“乐跑”欢跑团,教练刘远通过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每周定期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开展体能训练等,锻炼学生的短跑、中长跑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培养拼搏精神。
“在欢唱中,孩子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崇尚美,保持和增强阳光心态;在欢跑中,孩子们体质好起来、思路活起来、志气扬起来,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重庆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帮助欢唱团、欢跑团儿童扩大视野和增长见识,提升社会融入能力,重庆市各级妇联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等形式,增进社会交往,促进心灵成长。
真情守护,“渝好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暖童心
春节前夕,重庆市梁平区的“爱心妈妈”彭中娟带着结对儿童松松来到重庆梁平机场参观。松松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无限好奇,不停询问彭中娟各种各样的问题。
彭中娟和松松是在梁平区“柚苗守护”未成年人关爱计划启动仪式上认识的。活动当天,50名儿童与“爱心妈妈”们通过“爱的拼图”“梦想小树苗”等破冰游戏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并结成对子。这些儿童很多都是“渝好”欢唱团、欢跑团中亟须关爱的留守、流动儿童。
重庆市妇联有关负责人介绍,市妇联坚持把“渝好”欢唱团、欢跑团中亟须关爱的留守、流动儿童纳入“渝好爱心妈妈”结对关爱三年行动计划,全方位、全链条、多维度开展结对关爱服务。以妇联干部、妇联执委为主体,全员吸纳欢唱、欢跑团老师,扩充吸纳发动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最美家庭成员、巾帼志愿者、女企业家等各行业各领域优秀女性加入结对关爱行动,截至目前,已与欢唱、欢跑团中830余名亟须关爱的儿童稳定建立“一对一”结对关爱关系,对需要格外关注的欢唱团、欢跑团重点儿童还建立了“多对一”结对关爱机制。
“渝好爱心妈妈”们着力推动结对关爱服务融入日常、做在平常、抓在经常,动态关注结对儿童所需,全面发挥“爱心妈妈”所能,广泛开展生活照料、学业辅导、关爱陪伴、习惯养成、家教指导、励志教育、困难帮扶等“6+1”日常关爱帮扶服务,让结对儿童亲情有依、生活有护、困难有帮、成长有助。
第三方机构调查评估显示,经过一年的项目服务,重庆全市参与儿童及家长(监护人)对项目实施的满意率达99.35%;欢唱团、欢跑团的留守、流动儿童的学习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风险特征指标检出率同比下降35.35%~18.86%不等,实现心理健康“零事故”“零高危”目标。
(文中儿童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