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
■ 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二1班 黄俊尧
一提到春节,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家人喜气洋洋、欢聚一堂的情景,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奶奶做的“春节年味儿特供”。
奶奶总在过年时炸各种荤素丸子:肉丸子、鱼丸子、萝卜丝丸子,还有藕圆子。大锅,热油,搓好的丸子就“刺啦啦”地下了锅,香气弥漫。藕圆子做起来十分讲究,这得有一个“神器”——专门在过年时做藕圆子的擂钵。这是祖传的陶钵,无可替代。奶奶说,金属工具会让蔬果香味儿变得不醇厚。新鲜的藕,洗净,切掉两端的藕节,在钵里擂成藕泥,把藕蓉挤去水分,加入葱、姜、盐等佐料,挤成丸子状就可以放入锅内油炸了。丸子周围一大圈油泡泡,咕噜噜、咕噜噜,刚出锅的丸子,香气扑鼻。一笊篱丸子出锅,就被在厨房转圈儿的孩子们一抢而光。孩子们一面吹丸子,一面吹手指,嘴里吸着气把酥嫩的丸子塞进嘴里。
这道“独门绝技”每年都会出现在奶奶家的年夜饭桌上,每当这香酥爽口、外焦里嫩的藕圆子在饭桌上一露脸儿,必定会被哄抢而空。如果说大家开始是斯文的吃客,那么这道菜一上桌儿,顿时就成了“老饕”,嘴里还一个劲儿地盛赞:“好吃,好吃!”
还有一道春节特供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蛋饺。拿一块儿肥猪肉在烧热的铁锅底儿抹一圈,锅底上就汪上了一层油。打好几个鸡蛋,用小勺贴着锅底慢慢倒入一勺蛋液,将锅在火上转一圈,蛋液就铺满了整个锅底,一会儿就凝成一个圆蛋皮,金黄金黄的,十分诱人。迅速填入调好的肉馅儿,包饺子似的将蛋皮两边一合,拿筷子将接口压实,一个蛋饺就做好了。熟皮生馅儿,等到做汤锅时,拿鸡汤或骨汤做底,将蛋饺入锅蒸熟,熟蛋饺吸饱汤汁,皮不碎,肉还嫩,既有猪油的醇香又有蛋皮的鲜美,全家老少美美地品尝,享受这一美味。
除夕的晚饭要算是春节里最隆重的一顿了,一家人从早忙到晚,杀鱼、炖鸡、配各种蔬菜。既要有“十全十美”的口彩,又要满足“年年有余”的希冀,还要荤素搭配,老少皆宜。每家的最佳厨艺展示时刻大约就在此时,吃着炸丸子,盯着锅里的蛋饺,耳朵里听着人们的聊天杂谈,还得分出眼睛去看看电视上喜庆热闹的晚会节目,等到菜全上了桌,屋外烟花灿烂,爆竹隆隆,守岁的这一晚,就到了。
点评:
民以食为天,春节自然少不了美食。文章通过描写奶奶制作藕圆子、蛋饺等具有特色的传统美食和人们争相品尝的场景,表现生活的富足与甜美、亲情的温馨与美好,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作者观察细致,感受深切,细致描写春节美食的制作过程及其色香味,引人入胜而又耐人寻味。
年味儿
■ 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二1班 田宇彤
春节,处处都透着浓浓的年味儿。
节前,我和爸爸、妈妈去赶大集购年货。集市上货多人也多,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赶集的人们喜气洋洋、摩肩接踵,每个摊位前都有人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小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嘻嘻哈哈地玩耍,好不热闹!
集市上有卖花卉的,有卖鞭炮的,有卖土特产的,还有卖古玩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南到北排满了街道两边。我最感兴趣的是年画春联专区,就像一片红色的海洋,洋溢着喜庆的过年气息。春联各种各样,有红底黑字的、金字的,有家庭贴的、商户贴的、汽车上贴的,应有尽有!选对联时,我也背下了几副。妈妈告诉我对联讲究对仗工整、押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选了一副:“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除了春联,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福字、窗花也吸引了我。
再往前走,我又被糖人师傅吸引住了。他的手像变魔术一样,一会儿变出个葫芦,一会儿变出一条龙,一会儿是一头鹿,一会儿又是一只小狗……他约莫三十来岁,身穿黑色夹克,戴一副眼镜,很斯文的样子。只见他取一点儿热糖稀,拿在手上反复揉搓,一边和顾客聊天,一边将糖稀捏成空心状,再封住口,糖稀里面就有了空气。然后一手拿住糖稀,另一只手将糖稀一端拉长,拉出一根长长的糖管。他口衔糖管不断吹气,手里的糖稀不断膨胀,两手娴熟地捏着,左手一抻,右手一拉,两条小腿出现了,不一会儿就吹出一只逼真的小狗。最后,他用木签子一头蘸点儿糖稀与小狗粘连起来,就大功告成了。顿时,我被这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深深折服了。
集市上的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让我沉浸在这浓浓的年味儿当中。
点评:
作者赶大集购年货,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儿。先略写大集概况,再描写各种春联,接着用特写镜头表现年轻的糖人师傅用糖稀制作各种动物,详略得当,描写生动形象。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主旨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