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江文 张彬楠
除夕下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援藏医疗队队长李晓宇。
“一名藏族患者不慎被钢筋划伤嘴唇,鲜血直流,快来医院支援!”西藏自治区洛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琼达在电话里急切地说。接完电话后,李晓宇一边通知其他队员集合,一边快速穿衣服下楼、赶往医院。
“快,马上准备手术!”县医院的医疗队员们了解到伤者名叫扎布,在家干活时不小心被钢筋划伤上唇。由于受伤部位在唇部,患者及家属担心容貌受损,情绪十分低落。见此情景,队员们一边仔细检查伤情,一边完善术前准备。
急诊处置室条件简陋、专科手术器材短缺……手术还没开始,一系列难题便接踵而至。
在医疗队员滕志鹏看来,完成这样的手术非常困难。但如果转运至拉萨,患者至少需等待5个小时,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面对种种困难,医疗队员没有退缩,主动协调县医院急诊科、手术室、设备科等多个学科和部门,反复研究制订手术方案,精心挑选器材和设备。
为保证最佳手术时机,县医院急诊科医生旦增曲宗立即取来手电筒。术中,他高举着手电筒为手术提供光源。而滕志鹏沉着冷静,仔细清创、精细缝合,努力重建患者唇部外形。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历时一个半小时顺利完成整形修复手术。
“全程都很紧张,注意力特别集中。手术结束时,我们的衣服都湿透了。”滕志鹏说。
走出急诊处置室,家属紧紧拉着滕志鹏的手,眼眶泛红:“大过年的,你们还这么辛苦,金珠玛米、扎西德勒!”那一刻,大家感到满足又欣慰。
除夕当天,在平均海拔3850米的雪域高原,援藏医疗队一次次争分夺秒与死神博弈。
晚上11点19分,集结号再次吹响:在海拔5100米的高山上,一名游客出现严重高反,相关部门正在展开搜救工作,请做好医疗救助准备。
挂掉电话后,还没吃上一口热乎饺子的医疗队员,在夜色中匆忙出发。
抵达医院后,队员们迅速准备呼吸机、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急救设备,同时协调棉被、红外烤灯、温盐水等保暖设备。然而,搜救工作持续了7个多小时,患者于大年初一凌晨5点才被送往县医院急诊科,此时已面色青紫、意识模糊,情况紧急。
急诊处置室内,医护人员迅速进入抢救状态。医疗队员范亚林快速评估患者病情,立即给予吸氧、增温保暖、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等急救措施,经过一系列紧张而有序地抢救,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已脱离危险。
抢救成功后,队员们悬着的心逐渐放下。回到宿舍后,他们用高压锅煮起了饺子,大家的内心也满是自豪。
1月16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五批援藏医疗队5名队员,从华北腹地来到平均海拔3850米的雪域高原。其间,他们克服高原反应,真心帮带医疗技术、真诚解决就医难题、真情传递党的温暖,将白求恩精神播撒到雪域高原。
“洛扎县高寒缺氧,很多队员初来乍到非常不适应,但为了藏族同胞的健康福祉,有的队员吸着氧出诊查房,有的边吸氧边坚持做数小时手术。”李晓宇说。
据介绍,自2022年开展援藏工作以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接续选派5批26人次优秀骨干专家,对口支援西藏洛扎县人民医院。他们有的克服家庭困难,将年幼的孩子交给老人照料;有的克服高原反应,为藏族同胞上门送医送药;有的在山脊上艰难跋涉3个多小时,为基层官兵上门送健康;有的与当地医护人员同吃同住、共同奋战在医疗第一线,遇到棘手的病例通宵不眠……
如今,一批批援藏医疗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移栽”到雪域高原,相继开展了4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他们同时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深入社区、乡村、哨所等开展送医送药义诊活动,至今已对7000余名军地患者进行了义诊。
谈及新年愿望,医疗队员满是憧憬:新的一年,希望专业技能更上一层楼,不管遇到多复杂的病症,都能冷静应对、精准判断,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团队协作更加默契,流程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