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在云南双柏,彝绣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文化记忆。然而,曾经受困于发展瓶颈,彝绣产业难以突破。如今,在高校的助力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彝绣产业迎来新生,留守妇女们用双手“绣”出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走进双柏县的彝绣工坊,绣娘们飞针走线,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在她们指尖诞生。李大姐是其中一员,曾经,她因要照顾家庭只能留守在家,经济来源有限。但现在,她凭借彝绣技艺,不仅实现了增收,还找到了自身价值。“以前没想到,在家绣绣花也能赚这么多钱,还能把我们彝族的文化传播出去。”李大姐说。
李大姐的转变,得益于双柏县与高校的深度合作。近年来,双柏县借助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等高校定点帮扶契机,开展校县合作。双柏县政府与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县妇联与高校妇联达成巾帼共建协议,为彝绣产业发展搭建起坚实的平台。政府整合资源,为彝绣企业提供无偿经营场所等政策支持;高校则发挥学术、人才优势,深度参与产品设计、文化研究和市场营销等环节。
为提升留守妇女的彝绣水平,双柏县整合培训与竞赛资源,统筹南京大学彝绣培训资金,动员像李大姐这样的“看护留守、闲散居守、缺技蹲守”妇女参加家门口的培训,累计开展46班次,1734人受益。经过培训,绣娘们的技艺有了质的飞跃。
在销售方面,高校凭借电商和营销专长,助力双柏县搭建全方位销售渠道。线上,“彝绣秀”微信小程序展示产品;与南京大学工贸实业公司合作,在“南大记忆”文创品牌线上渠道开辟专区;组织绣娘参加电商直播培训,让她们直接参与市场经营。线下,双柏县与高校合作完成新生彝绣元素录取通知书订单,组织彝绣企业和传承人赴南京推广,赠送奥运冠军彝绣礼品,提升了知名度。
如今,在高校的有力支持下,双柏县留守妇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参与彝绣生产的妇女平均年收入从合作前的不足1500元提升至目前的4万元以上,超过1300名妇女实现就业。新开发的160余种彝绣文创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双柏彝绣”声名远扬。
同时,彝绣文化得到更广泛传承和弘扬。17名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开展彝绣教学,培养新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彝绣产业还吸引了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展望未来,双柏县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做大做强彝绣产业。相信在高校与留守妇女的共同努力下,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必将在双柏大地加速实现,一幅产业兴、文化盛、生活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