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儿童友好观察团成员与代表委员“云端”对话

两会上,以“1米视角”共话儿童友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

  当稚嫩的童声“叩响”庄严的两会会场,一场关于儿童友好的对话在河南郑州“云端”生动展开。

  2025年郑州市两会期间,郑州市儿童友好观察团的小记者们与代表委员“云端”对话,从城市规划到教育减负,从公共服务到空间改造,孩子们以纯真视角发问,代表委员们用务实良策回应,勾勒出一幅“儿童友好城市”的和谐图景。

  儿童视角融入顶层设计 郑州锚定“友好”新坐标

  自入选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以来,郑州始终将“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在2025年郑州两会上,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确定为郑州市2025年度10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郑州市接下来会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呢?”面对郑州市儿童友好观察团成员于昊轩的提问,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申宏亲切回应,“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就像拼积木,每块积木都要放在正确位置。”她表示,郑州将继续聚焦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五个友好”,凝聚59个部门、16个区县合力,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舒适的成长环境。

  郑州市人大代表、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胡凯林也表示,将发挥专委会职能作用,综合利用代表视察、专题调研等监督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建设工作,并将积极开展立法调研,持续推动立法工作,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持续提供法治保障。

  城市规划“蹲下身来” 空间重构守护童真

  “如何让城市规划听懂孩子的心声?”面对郑州市儿童友好观察团小记者燕柯羽的疑问,郑州市政协常务委员、市资源规划局局长严波亮出“技术导则”新法宝。

  作为河南省首个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指南,《郑州市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将儿童需求转化为具体指标,引导规划更加关注小朋友们使用率较高的空间。

  严波表示,儿童成长环境关系城市发展,郑州市资源规划局重视儿童身心特点和需求,从儿童视角规划城市空间。新建和改造公园广场时增加儿童活动设施;选址学校注重环境和交通,校内设置多元功能空间;规划建设各类场馆,丰富儿童学习体验;优化公共空间周边出行设施,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全方位融入儿童友好理念。

  小记者张嘉宝关心的是城市更新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环境,郑州市政协委员、市城乡建设局局长苏建设以金水区杜岭街改造为例,阐述“1米高度”的城市更新哲学。这条百年老街经改造提升,增设儿童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成为“宜行、宜学、宜居、宜业”的儿童友好街区。

  苏建设表示,郑州在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改造中充分考虑儿童需求,如在公园广场适儿化更新时,打造儿童艺术乐园等功能区,丰富游玩体验,完善科普和基础服务设施。在交通出行方面,鼓励交通稳静化设计,打造安全的儿童步行、过街、骑行环境。“以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二砂文化创意园为例,园区配套建设了儿童游憩设施和方便儿童步行、骑行的交通环境,以保障儿童出行安全和便利。”苏建设说。

  “双减”破题教育转型 构建成长友好生态

  落实“双减”政策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紧密相连,是促进小朋友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大代表,您认为应该如何落实好‘双减’政策,促进我们小朋友实现全面发展呢?”面对教育培训行业的郑州市人大代表董国良,小记者马妤婧抛出了自己对教育的关切。

  作为库课文化科技创始人,董国良认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他提出“三维赋能”方案:学校聚焦课堂提质,推出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课程;家庭建设“智慧父母成长营”,破除焦虑式育儿;充分发挥教育界、文艺界、群团组织和慈善机构等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多样的文体科教活动,丰富儿童的课外生活。

  在这场跨越年龄的代际对话中,儿童的声音不再只是“未来时”,而是城市发展的“进行时”。当城市规划者蹲下身来倾听,当政策制定者以“1米高度”审视城市,郑州正稳步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将美好愿景逐步转化为幸福实景。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两会上,以“1米视角”共话儿童友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雅2025-02-19 2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