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起义纪念馆


滕王阁景观带
“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这是南昌自然环境的写照。南昌古称“豫章”,又叫“洪都”,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拥有600多处文化遗址。滕王阁是豫章古文明的象征,南昌汉代海昏侯博物馆震古烁今,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古韵与新潮碰撞融合…… 南昌还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红色基因深深刻入城市血脉中。有近200处城建项目以“八一”为名,现存红色遗址众多……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大量红色旧址承载着南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胡杨 文/摄
今年春节我们家庭旅行的第一站是南昌。1月25日深夜抵达南昌入住酒店时,天上正下着毛毛雨,抬头望去,蓝色夜空一团团浓浓的绿树在灯光下笑脸相迎。这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那句话:“我想看渐次泛白黎明时分的天宇,醒来时能闻到树木的清香。”很多人和我一样,记住南昌是从香樟树开始的。有言道“若无樟,不成赣”,江西省把樟树定为省树,省会南昌市把樟树定为市树,可谓实至名归。
南昌在我眼里是个存在感不强的省会城市,这次全家去佛山过年,“顺带”南昌一游。当我站在滕王阁上看海天一色、夕阳西下时,顿时有了“一眼千年”的感觉。是的,仅滕王阁你就值得去南昌一趟。
City Walk南昌:八一公园到万寿宫,
漫步“香樟路”
26日早晨醒来望向窗外,眼前是一汪湖水,原来我们住在了东湖边上,俯瞰湖光山色,仿佛“闻到了树木的清香”。早餐后沿着东湖西侧漫步,一眼就被怪石嶙峋的假山、亭台吸引。划着小船在湖里捞水草的环卫师傅说:“这是蒋介石弄过来的太湖石,前面就是蒋介石的‘剿共司令部’……”顺着师傅手指的方向看到斑驳的五层楼房。
网上查询,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在南昌此地设立南昌行营,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行营于1933年2月成立,1935年2月撤销。
东湖在古代《豫章记》中早有记载。东汉以来,尤其是唐朝以后,沿湖种满了柳树,有“万柳堤”“万金堤”之称,张九龄、杜牧、黄庭坚、朱熹、苏辙、辛弃疾等人均有佳篇传世。湖中原有三岛,从宋代开始,湖心的三个小洲统一称之为“百花洲”。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字刻在青石板上。
那天我们站在“百花洲”碑亭前,辨认两边柱子上的文字,并发到朋友圈求证。有朋友更正道:“落花天气无边醉,过雨林岚一片醒。”
沿东岸行走,你会看见东湖“豫章十景”之“苏圃春蔬”。南宋初年,有个四川隐士叫苏玉卿,在这里以种蔬织履度日,他的好友张浚宰相多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婉言谢绝。此举深受后人敬重,称其所居之地为苏公圃。如今,这里有“苏园见卿”,是年轻人围炉煮茶、餐饮娱乐之地。
City Walk南昌你总会与香樟树相遇,还会不断遇上湖,问路人,有说东湖有说西湖,让我傻傻分不清楚。后来才知道,东湖、八一公园和百花洲,在南昌人的心目中指的是同一个地方。
行走在南昌你也总能看见“豫章”“洪都”的字样。根据《尔雅·释祜》的解释,“豫章”中的“章”即樟树,“豫”意为乐。“豫章”可以解释为“大樟树”。公元前202年,西汉设置豫章郡,郡治在南昌。豫章文化是南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洪都”,有一说法是因为朱元璋占领南昌后,将洪州路改为洪都府。而另一种说法是:南昌地处赣江下游,鄱阳湖西南岸,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水频发,“洪都”之名可能与南昌的地理特征有关。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将豫章与洪都联系起来,既说明了南昌的历史渊源,又描绘了当时南昌的繁华景象。
千载豫章“万寿宫”,“红色基因”八一起义纪念馆
一路香樟树伴随,经过西湖上的孺子亭(又名高士亭,位于西湖小洲上,为纪念东汉南洲高士徐稚而建),我们来到位于南昌核心商圈中山路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一座万寿宫,千载豫章史。万寿宫始建于东晋时期,初为纪念治水英雄许逊而筑,彼时称作“许仙祠”。许逊斩蛟治水、造福一方。“万寿宫”在明清达至鼎盛,成为江西会馆的标志性建筑,背井离乡的赣籍商贾行旅,循着“万寿宫”之名汇聚,于异乡寻得乡情归依,也让万寿宫文化随商路散播四方。如今的万寿宫街区,是南昌城古韵与新潮彼此碰撞融合的网红打卡地。
正午时分,随意选了有“家”字红灯笼的餐厅吃团圆饭。上得楼去,曲径通幽,古色古香,环境优雅。当即在门楣上写着“余生很长,何事慌张。逍遥游(横批)”的厅前落座。后来才知,这里就是号称“代表江西,款待世界”的“炉忆家宴”。瓦罐汤、景德镇瓷泥窑鸡、小炒黄牛肉、蔬菜汁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吃完午餐,鼓腹而游去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这是南昌这座城市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在伫立着五位南昌起义领导人雕塑的纪念馆前,我再次被远远近近、历久弥香的香樟树吸引、感动。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纪念馆原为1924年建成的江西大旅社,是一座银灰色、回字形的中西合璧砖混结构建筑,1927年南昌起义的总指挥部就设在此。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是人民军队的诞生地,红色基因深深刻入城市血脉中。南昌有近200处城建项目以“八一”为名,现存红色遗址众多,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方志敏烈士陵园……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大量红色旧址承载着南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千年一眼”滕王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因为要看滕王阁夜景,我们选择下午4点登滕王阁。走进大门,滕王阁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鲲鹏,扑面而来。
滕王阁主体建筑总高度达69.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采用“明三暗七”的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形成如高耸屹立的“山”字形状。登滕王阁我能想到就是八个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踏上台阶,第一眼被一层檐下唐代书法家怀素书写的、号称“天下第一草书匾”的“瑰伟绝特”几个字吸引。其取自韩愈诗句“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地处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是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豫章古文明的象征。它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任江南洪州都督时所修。李元婴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此阁,故名“滕王阁”。唐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并在此宴请宾客,初唐诗人王勃即席写下《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名诗绝句,让滕王阁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
《滕王阁序》号称“天下第一骈文”,全文773个字,40多个成语,50多个典故。六朝体、初唐声,读来声韵铿锵、文采飞扬、气势磅礴。而王勃写出《滕王阁序》时年仅26岁。
站在阁顶,俯瞰夕阳下的赣江波光粼粼、渔舟唱晚。远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南昌城,近处的赣江大桥,横跨江面,连接着两岸的繁华。那一刻我默念《滕王阁序》,眼前仿佛一幅用墨如泼、气象万千的山水画,而在心里却翻涌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感慨。前面有韩愈的“瑰伟绝特”,此时便不觉王勃的辞藻壮丽。
夜色渐晚,下了滕王阁,我们沿着赣江边游走,仿佛行走在立体画中。不得不赞叹滕王阁沿江风景带的建筑之美、设计之妙。这一区域在空间组织、布置和声、影、光、色等运用上,营造出一种层层叠叠、似梦似真艺术交汇的意境,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之美以及现代灯光艺术的璀璨。
那日在江边,在美轮美奂的夜色下,我情不自禁擂鼓传情: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震古烁今“海昏侯墓”,犹抱琵琶“杏花楼”
第二天一早打车去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海昏侯遗址博物馆,它是中国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2015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惊艳世界,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园遗址,尤其是出土了大量黄金器物,金灿灿的“马蹄金”是镇馆之宝,孔子像漆衣镜是现存最早的孔子形象,此外还发现了《论语》竹简……
下午两点回到城里,在绳金塔文化旅游区吃地道的赣菜,然后参观绳金塔,当时正遇上大年初一绳金塔祭拜仪式的彩排。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座标志性的古塔。西安有大雁塔,杭州有雷峰塔和六和塔,苏州有虎丘塔……南昌有唐代宝塔“绳金塔”。它坐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与滕王阁遥遥相望,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
南昌游的最后一站是老街“建德观街”。街道两旁是密密匝匝的香樟树,门店招牌一个接一个……我走着走着突然就遇上了古色古香的杏花楼。杏花楼是南昌文化古迹之一,别名“水观音亭”。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南昌百花洲登洲游湖时曾赞叹“大好年光与湖色,一尊风雨杏花楼”。可惜适逢周一闭馆,杏花楼犹抱琵琶半遮面,我只能在外一览其表。此时我才惊喜地发现,闷头瞎走,我一头撞进了八一公园。而沿湖步行就到了百花洲亭,然后就回到了酒店。南昌行在不知不觉间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春节旅行是我们家打开新年的重要仪式,而蛇年春节的第一站南昌,带给我的是“一眼千年”的惊喜。正如那英《一眼千年》歌里唱的:“只有你有幸一览无数江山,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梦见你千万遍,只想触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我像枚书签守在故事里做一个伴,享诗人般孤单,与岁月彻夜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