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理想化作行动,用脚步丈量西部大地,将文章写在戈壁荒滩,以汗水浇灌理想土壤。他们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唱响了昂扬嘹亮的青春之歌。
西部地区发展潜力深厚,是青年建功成才的广阔天地。即日起,本报推出“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栏目,聚焦新时代广大青年投身西部、踔厉奋发的成长实践,讲述一个个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胸中有热爱、脚下有力量的青年奋斗故事,呈现西部地区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在广袤的西部大地上,有一群青春的身影怀揣梦想与热情,从五湖四海奔赴而来。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在西部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青春力量不断涌现。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志愿者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支援开发建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挥洒青春,投身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
在奔赴西部报效祖国的事业中,女性顶起了“半边天”。她们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活跃在各个岗位上,在西部沃土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奉献中绽放青春
2013年,邵书琴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广东来到遥远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托云牧场,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工作。托云牧场是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高海拔边境牧场,条件艰苦,但她没有退缩。
回忆起初到牧场的情形,邵书琴笑着说:“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连商店和饭馆都没有,买菜要去6公里外的托帕口岸,路上没有路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在这里,邵书琴经历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和职工们将当地牛羊肉做成“限量版”礼盒装销往广东,第一次带着职工建高原有机蔬菜大棚,第一次说服妇女在家门口集体当起“非遗绣娘”……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被当地居民亲切称为“小小书记”“笑笑书记”,还拥有了第一个柯尔克孜族“妈妈”“姐姐”。
“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被需要过,在这里,有这么多人都需要你。”邵书琴说。服务期满后,她毅然选择扎根边疆,继续留在托云牧场工作,成了第三师托云牧场建场以来第一个留下工作的女大学生志愿者。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牵头运营当地青年创业就业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助力职工群众多元增收,连年被牧场党委评为“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爱岗敬业女干部”“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8年荣获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如今,邵书琴已经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宣讲员,鼓励带动更多青年参加西部计划,服务西部、奉献西部、扎根西部。
接力点燃希望之光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西部计划实施以来,无数志愿者投身教育扶贫事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希望。作为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张莉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03年,张莉娟放弃了留在上海或返回家乡的机会,选择参加西部计划,来到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中学,开展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宁蒗彝族自治县是一个集山、少、穷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我记得当时复印考试卷子的方式,还是把蜡纸固定在钢板上,用一根不出水的圆珠笔在上面一笔一画地刻。”张莉娟说。
为了拉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张莉娟给孩子们讲自己的经历,讲外面的精彩世界,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家庭的情况。一次次的家访,让她更感到责任重大,“我想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张莉娟说。
服务期满后,张莉娟选择留在当地继续“服务”生涯。在教学上,她学习锤炼过硬业务,实干领跑教学改革;在管理上,她聚焦变革谋发展,守正创新抓落实。多年来,她先后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多所中学任教,为民族贫困山区的基层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我无法离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张莉娟说。如今,她已成为丽江市第二中学校长,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西部计划不仅是一项志愿服务项目,更是一场青春接力赛。汪艳从中山大学毕业后,成了这场接力赛的新力量。
“我只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学到并学懂我所讲的知识。”汪艳的话朴实而真诚。2017年,社会工作专业的她以在读研究生身份参加西部计划,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一中学支教,担任历史、生物教师。
支教期间,面对支教学校缺乏生物教师的困境,汪艳重拾生物课本,为备课绞尽脑汁。“我每天不停地想着如何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解性学习。”针对藏文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问题,汪艳尝试转换思维,用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耐心教学。
“我没有很高的物质追求,对大城市也并不憧憬,我只希望能脚踏实地教书育人。”汪艳说。她的选择,正是无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共同心声。支教结束后,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不舍,这位柔弱的安徽女孩毅然选择了扎根西藏,成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
扎根基层践行初心
在西部计划志愿者中,有一群白衣天使,用医者仁心守护着西部人民的生命健康。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新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广东姑娘张颖怡2021年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心血管内科工作。
“我们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张颖怡说,自己参加西部计划源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封回信。一封是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一封是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
在阿拉尔医院的前半年,她忙于临床工作。医院病人多、医生少,工作上免不了连轴转、加班干。后来,因工作需要,她又参与了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筹备、申报师市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班以及重点专科申报等相关科室工作。
“为一座需要去建设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西部计划成全了我的理想。”张颖怡语气坚定,“我想对所有有志青年说‘去西部吧,去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服务期满后,她扎根新疆,考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卫生健康委工作。
像这样的白衣天使还有许多。2003年,谈海玉作为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那曲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成为患者最信任的医生。工作中,她不断提升医疗水平,遇到艰巨危险的任务总是冲在前。如今,谈海玉已在西藏自治区工作了20余年。
多年来,谈海玉治愈的急慢性传染病患者超过8000人。谈海玉优良的医德医风深受农牧民群众的认可,并被选举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由于身体原因,2023年她被调到海拔较低的拉萨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谈海玉依旧兢兢业业,毫不懈怠。
西部计划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其中。据了解,西部计划实施20多年来,累计招募派遣54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服务。2024年度在岗西部计划志愿者规模超过8万人,服务在新疆、西藏、吉林、贵州等27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基层一线,90%以上的服务岗位在乡镇及以下。青年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西部和基层艰苦地区,服务当地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发展,开创了东西部常态化人才交流模式,为西部和基层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活力、新动能。
如今,西部计划志愿者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建设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和各类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之一。西部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青春之歌也将在西部大地持续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