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庆元“编织”立体化的家庭教育工作网络

“元妈陪跑团”伴未成年人奔向新生活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刘淑婷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刘淑婷

  “太感谢管校长了!我女儿现在每天主动背起书包往学校跑,我们能安心工作了。”家长吴女士握着浙江省庆元县未成年人指导中心主任管林鹏的手激动地说道。

  在这个开学季,历经三个月的“家庭疗愈陪跑”,吴女士曾经深陷成长迷雾的女儿小吴终于重返校园。

  小吴的改变,得益于浙江省庆元县妇联与县教育局联合打造的“元妈陪跑团”。

  破冰:“一对一”施策为孩子打开“心锁”

  时钟拨回到三个月以前,七年级的小吴突然把自己锁进房间。或许是深陷成长迷雾而不得其破解之法,她选择了用沉默对抗世界。吴女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找到庆元县妇联寻求帮助。庆元县妇联立即联系管林鹏为吴女士母女答疑解惑。

  “在初次咨询中,小吴表现出典型的回避行为——躯体保持蜷缩姿态,眼神持续聚焦于衣角摆弄动作,对咨询师的所有开放式提问均以沉默应答。”管林鹏回忆道。经儿童适应障碍评估量表测评并结合临床观察,心理指导中心将其诊断为伴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制定了“多维干预方案”,即针对小吴开展沙盘治疗和认知重建,针对父母开展家庭系统治疗,要求小吴家庭每周定期咨询,并建立“家庭疗愈日记”。

  “孩子现在的认知模式已有了质的跨越,从过往被动接受逐渐发展为自主构建思维,展现出较为显著的自我成长动力。”这是管林鹏对小吴的现状评估。经过三个月的个案咨询后,小吴情况明显好转,走出房门的时间越来越长,参与的活动日益丰富,不仅会去参加体育锻炼,还积极参与家务。

  创新:“元妈陪跑团”破解家庭教育难题

  “短平快的咨询就像是急救针,但家庭教育是场马拉松。”庆元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红在谈到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模式的初衷时如是说。

  长期以来,个案咨询存在“一次咨询、一天有效”的问题。为了破解此难题,2024年12月,庆元县妇联联合教育局打造的“元妈陪跑团”正式启动,通过“定向邀请+志愿报名”的形式,30名持证家庭教育指导师、爱心人士化身“成长陪跑员”,以“1+3+6+6”模式,即1名“元妈”与至多3个个案咨询家庭进行为期6个月的结对,结对完成后6个月定期开展回访,建立“一家一档”,用时间换成效,为受困家庭提供持续性支持,形成了“个案预约、知情同意、咨询服务、指导建议、集中研讨、‘元妈陪跑’、出具报告、回访评估”的个案咨询闭环管理流程,目前已与18个家庭完成结对,服务家庭满意度达100%。

  跃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成长陪伴。”李红表示,庆元县妇联以“12345”体系为轴心,正在编织一张立体化的家庭教育工作网络。这个创新体系包含“一个品牌引领、双轨队伍支撑、三维理念融合、四方阵地联动、五阶服务闭环”,其中“‘元’心守未 一起‘童’行”品牌已经成为当地家庭教育工作的一张名片,通过“养育+教育+托育”三维理念的深度融合,将传统家庭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全方位的成长护航。

  据了解,庆元县教育局、总工会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菇乡孩子看世界”慈善公益项目,让24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走出大山,前往博物馆、科技馆,走进梦想的大学,去领略和感受科技带来的改变。学校里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沙龙”,村社里的“六一游园会”“暑期公益托班”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受益,打破壁垒的资源整合,使得家庭教育指导从“单兵作战”转向“集团军协同”。

  面向未来,这个浙西南山城正谋划“家庭教育生态圈”升级版本,通过持续深化校社协同、机制创新,书写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温暖答卷,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同心圆”越画越美。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元妈陪跑团”伴未成年人奔向新生活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刘淑婷2025-02-20 2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