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长沙式幸福”:家庭友好与女性友好的双向奔赴

  □ 湖南省长沙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彭娟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风,是文明的基因。在长沙,既有“诗书传家”的文化积淀,也有“诚信助人”的时代新风;既有红色家风的赓续传承,也有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家庭友好与女性友好的温暖图景滋养着城市的幸福底色。

  历史长河中的长沙女性力量

  在长沙的历史文脉中,女性的光芒从未黯淡。两千多年前的辛追夫人,精致的云纹漆奁和素纱襌衣展示了汉代贵族女性的精致生活,随葬医书揭示了汉代长沙女性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唐代长沙窑的工匠中也不乏女性身影,她们在瓷器上题写“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诗句,将女子的婉约情思烧制成永恒的艺术。晚清革命志士唐群英,创办《女子白话报》,高呼“男女平权”,在近代妇女解放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杨开慧纪念馆的“枕头箱”,不装首饰藏革命书信,生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既保持对传统家庭价值的尊重,又孕育着突破桎梏的革新精神,这些历史剪影构成了长沙独特的性别文化基因。岳麓书院“整齐严肃”的训诫与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的豪情,在长沙女性身上相得益彰。这种文化特质,为长沙家庭友好和女性友好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土壤。

  新时代长沙“她力量”多维绽放

  在湖南工业4.0创新中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洪莉正带领团队攻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湖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长沙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全国三八红旗手、边检查验“业务尖兵”孙伟扎根基层一线17年,带领科队出色完成多项重大任务;在淳口镇,“全国最美家庭”朱庆国家庭参与各类突发事件与自然灾害公益救援行动2026起,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这些剪影拼凑出新时代长沙女性的立体画像。

  长沙女性人才数量占比51.34%,女科技工作者占比35%,市级以上代表委员中女性比例超过30%。更令人振奋的是,长沙提出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首提“女性友好型城市”建设,首创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她经济”的若干意见》。3800个妇联组织、1600个妇女儿童之家、960个“妇女微家”、4600个妇女小组、2.9万名妇联执委、1400个家长学校、65万名巾帼志愿者、1万多个“一呼百应”妇联线上服务群,为女性发展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撑体系。

  “小家”到“大家”的幸福诠释

  在浏阳市秧田村,“不比家境比家风”,培育出28名博士、176名硕士和近1000名大学生,“勤耕重读、诗书传家”的优良家风融入血脉、刻入基因。天心区文源街道的“周末家庭日”,让3000多个家庭在非遗体验、亲子阅读中重拾亲密。这些创新实践,重新定义了传统“家文化”的现代化表达。

  长沙的“家庭友好”建设呈现出四个新维度。一是更加智慧化,“我的长沙”App开设家庭服务专区,集成婚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服务。“长沙妇联”公众号推出的“点亮心灯”“向阳花开”等专题专栏,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触手可及。二是更加便利化,“15分钟生活圈”实现全覆盖,200多个街角花园、口袋公园扮靓市民家门口。三是更加法治化,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联合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与市纪委联合制定《清廉家庭创建标准》。四是更加可持续化,将绿色生活理念融入家庭家风工作,打造美丽阳台、美丽庭院。

  家庭友好,催生出令人欣喜的“幸福溢出效应”。开福区“好家风宣讲团”成员李娟,从受助单亲妈妈成长为帮助200多个家庭的志愿者;雨花区“共享奶奶”项目让空巢老人与双职工家庭结对,“里手妈妈帮帮团”为留守困境儿童、假期无人照看儿童提供照看服务,构建起新型代际互助模式。全市5260名“爱心妈妈”结对帮扶3283名留守困境儿童。湖南省重点民生实事“向阳花”行动完成率158%,服务家长超55万人次。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近100万人次受益。妇女儿童公益培训惠及7万人次。

  向阳而生的城市幸福密码

  长沙连续16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背后蕴含着独特的发展哲学。如,将“建设女性友好型城市”纳入长沙市“十四五”规划、长沙市妇女发展规划,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女性发展”“家庭幸福”“儿童友好”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这种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智慧,让家家幸福安康从愿景变为可感可知的现实。

  从千年古城到幸福新城,长沙既有“惟楚有材”的文化自信,更有“于斯为盛”的创新气魄;既守护着家庭温暖的灯火,又托举起女性翱翔的翅膀。当茶颜悦色的清香飘过杜甫江阁,当梅溪湖的晨光映照着跑步的女性身影,当社区书院传出母女共读的琅琅书声,这不仅是女性友好的生动画卷,更是古老文明与现代幸福的双向奔赴。让每个家庭成为文明的细胞,让每位女性绽放生命的光彩,正是长沙的“幸福密码”之一。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解码“长沙式幸福”:家庭友好与女性友好的双向奔赴 2025-02-21 2 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