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教员备课前与官兵谈心。 向修红/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 徐星星 谢署媛 郑炜
“当敌人的子弹打在身上,英烈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某红色场所解说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中共地下党员余文涵烈士用生命践行“永不叛党”这一忠诚誓言的故事,现场官兵受到深深感染。这是火箭军某部联合驻地多家博物馆、陈列馆等红色场所开展的“红色故事进军营”授课活动,这堂课也被该部评为“精品课”。
“精品课”的成功,离不开该部政治工作部门的精心设计。前期,在该部组织的“忠诚体系培育”系列教育活动中,宣传科受领了以“如何解读忠诚密码”为主题的教育课。宣传科科长黄金龙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组织优秀政治教员,从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开展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最终决定打破以往“台上念讲稿、台下记笔记”的授课模式,将授课现场搬进博物馆、陈列馆等红色场所,邀请“金牌解说员”走进军营思政课堂。
课上,讲解员们结合红色历史与文物背后的故事,声情并茂地为大家讲解,多维度呈现共产党人忠于信仰、不畏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永不叛党”的铮铮誓言,教育了官兵、感动了官兵,更激发了军心士气。
“红色故事进军营”授课活动只是该部“精品课资源池”中的“一朵浪花”。近年来,他们通过精准把脉官兵思想、优化整合军地资源、共享各单位教员力量等措施,围绕授课内容、授课形式、展示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催生出了一堂堂精品课。
重心前置,找准切口把准脉
“你对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什么建议?”“你觉得目前官兵中存在哪些突出的思想和心理倾向问题?”……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某部采访时观察到,不少政治教员利用训练间隙、散步途中等时机,通过与官兵拉家常的方式,调研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和官兵现实思想状况。
近距离把准官兵思想脉搏、收集官兵意见建议,是该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前下大力抓好的“必修课”。前期调研中,一些官兵反映,真正能让自己拍手称赞的精品课不多,打开“心锁”的优质课较少;有些官兵甚至认为个别教育课把不准脉、合不上拍、跟不上趟儿。
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一些政治教员对官兵学习训练、婚恋交友、“三圈”“两外”等情况掌握不深不细,导致教育内容没有紧贴官兵心房,一些政治教员授课模式老套,与当下“00后”“网生代”官兵的思想特点不够契合。
“教育质效好不好,官兵最有发言权。”专题议教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政治教育要出彩,必须找准切口把准脉。为此,该部定期召开教育准备会,组织广大政治教员深入营连排班、走进演训一线,采取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准确掌握官兵所思所想所盼。科学分析调研数据,集智破解思想困惑,拟制具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力求找对穴位、敲准鼓点。
找准官兵的“需求点”“兴奋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鼓点”才能真正敲在官兵心坎儿上。该部开展了“思想心理点名”活动,每名领导与所属官兵一对一、面对面谈心。工作过程中发现,部分已婚官兵对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左右为难,面对家庭矛盾束手无策;而一些未婚官兵对爱情的认识存在偏差,恋爱难,结婚更难。对此,该部专门安排优秀政治教员,针对未婚官兵、已婚年轻官兵、已婚高级军士等群体的不同现状,精心准备了《爱情世界》《婚姻莫随意、背叛有代价》《共建家庭港湾、拥抱幸福生活》3堂课,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教育,收效明显。
备课“对味”,授课才能“对胃”。在近期该部组织的评选中,这3堂课组成的婚恋观教育课高票当选为精品课程。
延伸拓展,巧借外力聚合力
前不久,该部某连指导员陈坤的《解读英雄忠诚密码 立足岗位矢志强军》一课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官兵的热烈追捧。
课堂穿插了舞台剧表演、诗歌朗诵、视频回放等元素,带领官兵“穿越时空”、走进硝烟,与赵一曼、杨根思、杜富国等英雄模范“面对面”交流,感受忠诚信仰、强化奋斗意志。这堂课被评为精品课程。
盘点授课成功的秘诀,教育筹划环节对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不可或缺。陈指导员告诉记者,如果仅凭一个人的努力,难以呈现如此精彩的效果。备课阶段,他在强军网中找到了不少素材和“金点子”,又找来数名善于舞台表演的文艺骨干进行彩排。通过多番精心打磨,这堂集情景剧、舞台秀等元素于一体的优质课程得以精彩呈现。
“科学整合教育资源,才能助力教育收获最大效益。”不少政治教员感言,“一个人单打独斗,比不上众人划桨。”只有不断挖深政治教员备课的“资源池”,以丰富的素材内容支撑授课,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为此,该部针对点位多、人员散的实际,推开思想政治教育区域协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教员共用;盘活驻地资源、红色资源,与驻地纪念馆、文化局、军队英模集体等建立协作机制,带领官兵走出去,将红色资源、共创文化等搬进部队课堂,实现“1+1>2”的效果。
“我请战到一线没有界碑的地方,用我的身体筑成祖国的界碑。”“宁可向前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前段时间,该部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邀请西部战区陆军“高原戍边模范单位”岗巴营的官兵代表,分享一代代岗巴卫士在“生命禁区”传承“岗巴精神”、为祖国戍边的光荣事迹。
在随后的讨论交流会上,广大官兵感慨,这样的教育课扣人心弦,能够近距离感受卫国戍边勇士们“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忠诚之志和热血豪情,激发了自己扎根军营献身使命的信心决心。
汇聚智慧,精耕共研促入味
一堂枯燥的理论课被打造成类似于综艺节目的活力课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前不久,由该部某分队教导员肖佳主讲的理论课《解读“坚持以武止戈”的内涵意义》,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课上,肖教导员借鉴央视“平‘语’近人”这一全媒体思想理论类节目的形式,主持人先行串讲,思想解读人进行导读讲解……整堂课高潮迭起、掌声不断。
官兵普遍表示,这种“阶梯式”“渐进式”解读的授课方式,既有理论灌输又有事例说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进一步强化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
“打破单位界限、智慧攥指成拳,是这堂‘精品课’出炉的关键所在。”肖教导员告诉记者,备课时,其所在单位成立了由优秀政治教员和各连指导员为主的“攻关小组”,从教案撰写到课堂设计,层层把关、修改完善。此后,在机关组织的备课试讲过程中,又吸纳了其他单位政治教员提出的建议,在反复演练中提升质量。
记者了解到,该部定期开展提升教育质效研讨会,常态组织集中备课和教案评比活动,在集思广益中博采众长,力争每堂政治教育课都能出彩。
前不久,该部某营教导员彭针进行“谨防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认知攻击”的教案编写,他先后邀请十余名政治教员参与修改打磨。翻开彭教导员长达十几页的教案,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大家提供的“金点子”。有人在教案里加入紧扣观点的事例,使教案讲起来更加通俗易懂;有人帮助设计互动环节,吸引官兵深度参与;有人在备课试讲环节中对其肢体语言提供辅导指正……在大家的帮助下,彭教导员向官兵献上了一堂精品好课。
“不仅要知道官兵想听什么,还得弄清楚官兵想怎么听。”“没有讲不好的教育课,只有讲不好课的教员。”……思想政治教育准备会上,各级政治教员对如何搞好教育展开激烈讨论。大家形成共识:想要做好台上功夫,首先要把“台下”功夫做扎实,这样才能用一堂堂“精品课”凝聚官兵思想共识,激发奋斗强军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