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新学期伊始,四川巴中通江县洪口初级中学生物教师张林结束产假,回到了她时时牵挂的课堂。2017年9月,“95后”姑娘张林顺利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来到洪口中学,为学生打造更加优质的生物课堂。一年后,她的男朋友也从老家赶来上“岗”,两人怀揣同一理想在当地成家、扎根,携手助力乡村教育,为特岗教师群像增添了动人一笔。
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19年来,该计划累计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乡村学校(含村小、教学点)补充教师约118万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学历最高、待遇保障最为齐全的新一代农村教师,被誉为乡村教师队伍“换血的一代”。
“换血”帮扶促乡村教育提质
2013年,28岁的覃瑶毅然放弃在武汉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成为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贺家坪小学一名特岗教师。
贺家坪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小学,其所在的贺家坪镇有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百里高荒”之称。“当时学校设施非常简陋,操场满是泥土石子,宿舍也阴暗潮湿。当地单亲留守儿童较多,隔代育儿现象普遍,部分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倍感挑战时,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让覃瑶坚定了决心。
教一年级时,班上一名叫小瑞的学生性格很自闭,“从来不和别人交流,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忧心忡忡的覃瑶第一时间来到小瑞家中家访,发现孩子住在偏远的山上,四周几乎荒无人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瑞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独处是他的常态。自此,覃瑶常与他谈心,并号召全班同学爱护帮助小瑞。有一年冬天,覃瑶发现小瑞的鞋子已经湿透但仍独自默默忍受,便立刻买来鞋袜给他换上。穿上新的鞋袜后,她第一次听到小瑞开口说“谢谢覃老师”。从那以后,小瑞身边常伴好友,他的脸上也常常绽放出灿烂笑容。
11年来,覃瑶先后教过数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等科目,担任过班主任、数学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因材施教的同时,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她的努力下,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纪律好,多次被评为“文明班级”。
“‘特岗计划’实施以来,政策价值与社会效益持续彰显,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表示,“‘特岗计划’对原国贫县、两基攻坚县、灾区县和边境县的覆盖,直接促进了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持下,贺家坪小学的教育资源实现质的飞跃,教学设施焕然一新、愈发完善,校园也紧跟时代步伐,全面迈入了数字化时代。2018年,贺家坪小学安装了两台崭新的交互式白板一体机,覃瑶注意到,相较老教师习惯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特岗教师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这些年轻老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知识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为学校教学注入了活力。”
覃瑶感慨:“正是越来越多满怀激情与理想的大学生的加入,为我们带来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更为这片教育热土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在张林之前,洪口中学的生物课均由其他科老师兼任。上岗后,张林着手开启学校第一堂生物实验课,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生物知识的兴趣之门。
对于课程,张林信心十足,但对学生,她起初有些担心,“他们从没做过实验,我怕他们不听‘指挥’。”但正式上课后,无一人捣乱,学生都听得很认真,眼中闪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此后,学生们对生物兴趣越来越浓,“孩子们在校内见到我都会问一句:‘张老师,下节上不上生物课?去不去实验室?’”
2019年,因化学老师请假,学校又临时安排张林接手初三化学课,她毫不犹豫地顶上空位,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时学校化学老师紧缺,这几年化学老师很充足了。”张林说,“现在每年都有新教师加入,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专业老师上专业课已成为常态。”
“‘特岗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师资总量和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有效促进了中西部农村教师转型换代。”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特岗计划”重点加强音体、科学等紧缺薄弱学科专任教师的补充,有效缓解了相关课程无法开足、开齐的难题。同时,乡村小学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98.8%,特岗教师平均年龄24岁左右,有力改善了乡村教师尤其是边远村小和教学点教师老龄化问题。
“过去,体音美、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且年轻老师特别少。”初入职时,覃瑶也深感学校师资力量匮乏。11年来,近百位特岗教师先后走进贺家坪小学。“年龄结构上,特岗教师都很年轻,有助于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既保留老教师经验,又注入新教师活力;学历层面上,特岗教师学历普遍较高,为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科层面上,特岗教师专业背景十分多元,覆盖了众多学科领域,为学校各学科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转变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设置,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专业、全面的学习体验,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的综合提升。”她说。
多措并举为特岗教师铺就成长快车道
扎根乡村教育多年来,特岗教师们有付出更有成长,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让“特岗计划”持续保持生命力,这离不开教育部门专门为特岗教师打造的培养模式。
据介绍,教育部高度重视特岗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持续实施“国培计划”,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公益性培训项目“青椒计划”连续开展8年,培训了全国27个省份882个区县的17.5万名特岗教师。
2019年9月,邹明月以面试第一、综合成绩第一的成绩通过江西省教师招聘特岗考试,进入新干县沂江中心小学。“正是通过‘国培计划’学习前沿教育理论,结合‘青椒计划’的实践指导,让我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邹明月介绍,此外,地方还组织了专项培训,“江西省、市、县三级教育部门定期组织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等专题研修,通过参加这项培训,我被聘为省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全员培训专家,将所学反哺基层教师。”
微课录制比赛倒逼她尽快掌握信息技术工具,实现课堂创新;承担校级公开课、县级示范课、思政教育送教下乡等机会,让她逐步从“新教师”成长为区域教学骨干。“一系列教学竞赛与丰富的展示平台充分激发了我的潜能。”邹明月说。
邹明月深感,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的精准落地、学校的实践支持,共同为特岗教师铺就了成长快车道。“我的经历证明,这些政策绝非‘空中楼阁’,而是切实转化为职业发展的阶梯。”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特岗教师借助这些支持,实现从“站稳讲台”到“点亮舞台”的蜕变。
与乡村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同样实现持续提高的,还有教师的待遇保障。“教育部7次提高工资性补助标准,加强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中央投资超过281亿元,建设约63.7万套,累计入住教师超过87.1万人。”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说。
“从外地回到家乡,我享受到了教师周转房的便利,收入待遇也逐渐与当地公务员持平。”作为受访者中资历最深的一位,覃瑶的感受尤为深切。
入职后,张林也享受到了与正式教师一样的待遇,“我们同工同酬,享受五险一金以及乡村教师补贴,学校还安排了公租房,日常家电一应俱全。”
通过不断改善特岗教师基本生活条件,三年期满、考核合格并留任的特岗教师占比由2019年的90%稳步提高到2023年的96%,三位受访教师也在其中。
“留任比例的稳步提升印证了一系列政策的实效性,特岗教师不仅‘留得住’,还能‘干得好’。”这些举措让邹明月深感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高度重视,对特岗教师群体的尊重与关怀。“未来,我愿继续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也期盼更多政策红利能惠及基层,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幸福生活,共同托起乡村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