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心语
我始终致力于将专业特长与代表职责紧密结合,助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一名深耕非遗40多年的刺绣工作者,我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致力于将专业特长与代表职责紧密结合,助力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兼)姚建萍说。
多年来,姚建萍将大部分精力奉献给苏绣事业,致力于弘扬针尖上的中华国粹,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在她看来,苏绣不只是技艺,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想要绣出与时代同频的精品,展现民族精神,就要在题材内容上积极破题,让苏绣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名片,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为人民美好生活添彩。”
为了精准把握非遗与旅游融合过程中刺绣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姚建萍坚持定期深入基层,积极拜访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她联合南京师范大学紫金非遗管理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共同调研,频繁走访各地的刺绣工坊和非遗工作室,与大家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在将非遗作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时遇到的困难,比如产品设计难以契合游客需求、销售渠道有限等。
同时,姚建萍走进热门旅游景区,考察非遗产品在旅游场景中的展示方式,收集游客对刺绣旅游产品价格、质量、文化内涵表达等方面的意见。“通过与旅游从业者交流,我发现旅游市场对刺绣非遗项目的开发存在盲目性、与当地旅游业的融合不足。这些一手资料为我后续提出有效建议奠定了坚实基础。”姚建萍说。
针对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姚建萍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梳理。从专业角度出发,分析问题根源,探寻解决方案,并及时向全国人大有关方面反映。
“例如,针对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不足的问题,我提出建立涵盖刺绣等各类非遗领域专家的专家库,让非遗专家为融合标准制定提供专业支撑;建议重新修订非遗标识管理办法,明确非遗产品使用非遗标识的标准,避免假冒伪劣非遗产品充斥市场;倡导出台融合发展标准化管理规范,规范非遗项目进入旅游景区或建立体验基地的流程,保障非遗在旅游融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切实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进程。”姚建萍说。
在姚建萍的努力下,她提出的《关于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的建议》经委员长会议审定纳入重点督办建议范围重点督办,并交由文化和旅游部研究办理。2024年9月,文旅部组成调研组专程赴江苏苏州开展调研,与姚建萍代表当面沟通,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代表建议意见。
随后,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非遗领域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全国非遗馆建设标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标准,推动全国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委员会、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换届过程中增加了非遗领域专家,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开展非遗标识管理规范调研,将修订非遗标识管理办法、加强非遗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纳入了2025年工作要点。
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全球各地庆祝春节的热情高涨。非遗深度融入文旅活动,精彩纷呈,文旅融合市场一片火爆。姚建萍表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标准化发展,将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多精彩,她坚定地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将继续认真履职,让全世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记者手记 /
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以深耕非遗40余年的深厚底蕴,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她将苏绣技艺与代表职责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姚建萍多年来扎根基层,深入调研非遗与旅游融合中的痛点与难点,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推广,从游客反馈到行业规范,她用扎实的调研为非遗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她的建议不仅得到高度重视,更在非遗领域推动了实质性进展。
在交流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姚建萍对非遗事业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在她看来,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精神的弘扬。相信在她的努力下,能够让更多人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绘就文旅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