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脚下

  □ 陈先平

  小时候长在皖南大山里,当兵去了陕北黄土高原,毕业后又进入深山,一直在大江南北的深山丛林里奔波……我笃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格言,读书和奔走是那个时候最让我兴奋的两件事。

  在军校读书时,我曾经利用寒暑假徒步走访了陕北希望工程、大京九铁路建设,撰写了多个社会调查报告。1994年1月31日,《解放军报》以“学员陈先平5个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作了报道,在军内外引发反响,这更加激励了年轻的我在奔赴赶路的奋进中观察社会、思考人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路是靠人走出来的,“路”将走向何方?一个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作家必须承负起这样思考的社会责任,呈现给读者的必须是在社会实践中体悟得出的文化成果,在实践中思考显得尤为重要。这或许就是我创作《天堂无路》长篇小说最原始的内心冲动,这一写竟然写了28年。

  20多年来,随着社会变革,我也一直观察着、思考着,把社会万象刻印在脑海里,终于找到了把“路”写下去的方向。因此,这20多年来,我并没有真正停止创作,我只是换了一种创作方式。

  小说开篇就是一个基层老党员杨节胜的离世。老支书杨节胜是乡村自治的带头人,一名最基层的党员离世后却得以身盖党旗,这是人们心中最高规格的哀荣。党旗的覆盖与8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抬棺这些独特的视觉描述,为人们展示了特殊历史人物在特殊历史时空的时代命运,触发人们更深刻的思考。小说以葬礼这样一个典型场景拉开序幕,直面中国社会变革经历的阵痛,由此把周家村历时半个世纪前后3次修路的奋斗历程呈现给读者,一次接着一次修路的故事,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折射出中国乡村这几十年来所经历的深刻变化。

  一次次修路的奋斗引领着村庄历经坎坷,一步步走向光明未来。正如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为《天堂无路》评论道:作者笔下写的是一个山村的修路史,也是在写这个村庄的发展史,是在写中国乡村乡风演进史,更是在写中国乡村人心和道德的变化史。路在书中变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乡村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修路,其实是乡村人在为未来的幸福执着奋斗。

  近半个多世纪,几代人从不间断地修建着一条山路,一个家庭两代人的不同生活经历都与这条路发生着或隐或现的命运关联,他们或坚守乡村,或走向山外,或主动回归,或自然告别,这一切都是时代变迁过程中人性必须经历的挣扎与升华。

  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关注,是贯穿小说通篇的主题。小说人物的命运与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历程紧密相连。杨节胜四个子女的命运各不相同。作为众多人物的代表,长子杨保国参军入伍,从师职领导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不论是在军队,还是到地方,他在周家村几十年的变革历程中都没有缺席,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清晰呈现在世人面前。杨保国以自己对信仰的坚守与道德操守,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人民”两个字置于心底,不畏难、不避苦、不惜力,困惑就会化解,纠结就会消散,难也就会不难,苦也就不觉得苦,公平在人心中,路在脚下。

  在我看来,创作不是虚构,正如路是人走出来的,天堂无路,人间有道,路在脚下。

中国妇女报军旗飘飘 4路在脚下 2025-02-28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