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层密码

——“千家万户幸福路”先锋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见习记者 高舒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见习记者 高舒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情感纽带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是社会治理的微观缩影与基础构成。当一个个“小家”洋溢着和谐与温暖,国家与民族精神的刻度也随之提升,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了坚实的根基。

  全国妇联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启动“千家万户幸福路”先锋社会实践项目。今年寒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22个学院的54名学生奔赴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入基层一线,对山西朔州、浙江杭州、福建泉州、重庆等地展开集体调研,同时积极开展返乡个人调研,探究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寻找鲜活样本与创新思路。

  党建引领:把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方向盘

  党建引领,犹如灯塔,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照亮前行道路,提供坚强保证与方向指引。

  在基层治理的路上,山西省朔州市有自己的解法。走进这座融合了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调研组发现,朔州以人民群众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把家庭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单元。

  “朔州的十二项机制把各部门,市级、县级、村级、村社区等贯穿起来,拧成一股力,在‘三家’建设方面取得成效。”人口与健康学院博士生唐士茹说。朔州加强顶层设计,党政统筹引领,协调各方职能以促进“三家”建设,建立了党建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十二项机制”。

  在党建引领下,教育、民政、公安等各部门资源被充分调动,实现有机串联与资源互补。各部门“串成一条线”“条块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吴依烨说:“这贯彻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出一条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赋能基层治理的实践之路。”

  新闻学院本科生白雪菲对朔州集体婚礼印象深刻,在党委领导下,朔州从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到公共管理,从民生实事落实到婚俗礼仪创新,各项工作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从源头预防到末端治理的全链条治理模式。

  重庆通过厚植红色家风,引导树立新时代的家国情怀。一支“帅乡家风家教轻骑兵”宣讲队,说家风故事,讲红色文化,让红色家风更广泛地传播。

  走进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珍贵的文物、翔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影像,展现着聂荣臻元帅的一生。重庆江津区以此为依托推进家风助廉工程,开展清廉教育课程,打造家风助廉展陈馆等廉政文化基地。社会学院本科生杨文凯参与调研后表示:“重庆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让红色基因在家庭中传承,为社会治理奠定了好的基础。”

  在山东烟台牟平区宁海街道社区,不少家庭把红色家风融入日常生活,李家四代人传承着“艰苦卓绝”的家训;在贵州遵义汇川区仁和苑社区,“书韵飘香”好家风家庭的黄爷爷作为红色旅游专家,生动展现了红色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红色家风成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宋月萍认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需要多部门协同推进,党建引领将政策指导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充分激发家庭的内在动能,倡导男女共担家庭责任,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两个独特作用,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妇联担当: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做好家庭工作是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重要着力点。

  走进福建省泉州市,调研组发现泉州市创新推出“泉家福”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资源整合与内生动力激活的耦合路径,不仅有效促进了家庭内部和谐,更为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

  “妇联干部积极主动作为,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晋江精神。”人口与健康学院博士生王子睿说,从惠女调解室柔性化服务化解家庭矛盾,到家风家训馆以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每一份坚守都体现着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生动实践。

  泉州市妇联立足区域实际,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联”字优势,通过多元资源联动,既注重外部资源的引入和整合,又强调基层内生动力的激活,同时探索建立外部资源与内生动力协同互促的新机制,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

  “妇联主动对接各职能部门,实现了优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和高效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带队老师李龙说,泉州市妇联依托司法系统开展家庭服务,创新打造惠女调解室品牌,积极发挥女性亲和力强、善于沟通的优势,实现了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资源的有效衔接。同时,与教育部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推动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泉州“路”一行在石狮市宝盖镇咱厝边家庭服务中心现场观摩了“科启心智 手育未来”寒假儿童关爱主题活动和“宝妈你好”巾帼志愿者家庭教育直播课,深度考察当地融家庭教育、矛盾调解、心理咨询、就业创业等为一体的全方位集成式家庭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提升了家庭教育的专业性,扩大了服务的覆盖面,使更多家庭受益。

  在重庆乡村,妇联组织结合当地民俗文化,邀请当地老人讲述家风故事,传承优良家风;在城市社区,妇联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丰富居民的家庭文化生活。

  重庆妇联整合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阵地资源,实施“渝好空间”项目,打造“妇女友好、儿童友好、家庭友好”的特色空间。依托当地产业优势,聚焦好业工坊、好家守护功能,带动妇女勤劳创收、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通过“院落+微家+服务”模式,融入家庭教育指导、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提升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开展契合妇女儿童家庭需求的活动,做实爱心妈妈结对关爱,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注入“家”力量。

  妇女参与:彰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巾帼力量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独特作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彰显巾帼风采。

  在毛泽东“妇女能顶半边天”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杭州千鹤村,调研组深入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聆听新中国成立后千鹤妇女打破封建枷锁,走入田间地头参与劳动生产的故事。

  如今,千鹤精神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妇女发挥主动性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从庭院整治到美丽乡村,从协调家长里短到慰问嘘寒问暖,‘她力量’在基层治理中被激活,推动千鹤村风貌大变样。”人口与健康学院博士生时之鑫说。

  在福建泉州,越来越多妇女加入志愿服务队,以惠女精神为引领,凭借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秉持热心、细心、耐心与公心,在矛盾纠纷、家庭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杭州桂花村,一支“桂花嫂”团队,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村文化礼堂管理。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既是社会治理的对象,也是社会参与的主体。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要为家庭提供支持与保障外,还要发现家庭自身的能力并进行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参与氛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副教授、带队老师景日泽表示。

  全国最美家庭代表许建茹从养鸡场到核桃园,从传统养殖业再到铁皮石斛产业,从一个人富到带领村民致富……她以自身的成功经验,激励更多妇女勇敢追求梦想,积极参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巾帼力量。劳动人事学院本科生闫欣洋说:“勇立潮头的创业精神,代代相传的善心善举,让我们看到了家风的温暖力量。”

  山西朔州的郝中华夫妇用十余年的坚守,守护着广武长城的一砖一瓦,他们对于文化遗产守护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之中传递给更多的人。

  妇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她们关爱家人,传承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她们以身作则,教育子女,培养下一代;她们积极行动,参与基层治理,为社会和谐贡献巾帼力量。她们让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更具温度与深度,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国妇女报综合报道 4探索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层密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见习记者 高舒帆2025-03-04 2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