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心语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要以实际行动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工作其实是“灌缝缝、补坑坑、修盖盖”,虽然苦虽然累,但我就想这样踏踏实实沉下心,用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在山西省太原市的大街小巷,人们时常能看到一群身着橙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持特制铁锹,弯腰掀开井盖,在酸臭刺鼻的下水井中清理淤泥。领头的一位短发女工,正是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水道三组组长王润梅。31年如一日,她用双手守护着城市“地下动脉”,用脚步丈量着为民履职的初心。
巧思善工只为“城市的良心”
1993年,18岁的王润梅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太原市市政系统最年轻的女清掏工。初次下井时,刺鼻的沼气熏得她眼泪直流,油污粘在衣服上洗都洗不掉。老城区的地下管网最窄处仅30厘米,她常常要蜷缩着身子,用手摸索着清理死角。“刚开始确实难熬,但看到疏通后的管道,心里特别踏实。”王润梅回忆道。
如今,已是高级技师的王润梅带领的水道三组管理着100多条街道、万余座下水井,每月清掏量达300余吨。
“雨果说过,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每一次暴雨和洪涝都成为检验城市下水道的试金石。”2023年汛期,暴雨突袭太原,长风大街积水没过膝盖,井盖被水压死死吸住。王润梅跪在积水中,双手泡得发白仍坚持清理井口杂物。这样的抢险场景,在她31年的职业生涯中已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
“光靠苦干不行,还得会巧干。”王润梅的工装口袋里总揣着笔记本,记录着工作中的灵光乍现。针对老城区管网狭窄的难题,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定向式承泥车,清淤效率提升3倍;发明的红色喷漆反光叉,让夜间作业安全性大大提高。这些“土发明”在2024年获得山西省创新工作室称号。
“用脚底板收集建议”为百姓代言
2005年,王润梅在太原首创“市政服务进社区”活动。她将手机号印在便民卡上,19年来接听求助电话上万次,义务为400多个社区疏通管道。杏花岭区老旧小区曾因管网错接污水横流,她连续蹲点半个月排查,最终促成片区雨污分流改造。“王代表说话管用!”居民们交口称赞。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润梅坚持“用脚底板收集建议”。走访中发现某小区污水管未接入主管网,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连续10年追踪雨污分流议题,推动太原消除合流管网85.8公里。50多件建议中,既有“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大课题,也有“增设道路防坠网”的微实事。“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履职的大事。”王润梅说。
“要让更多人理解市政工作。”担任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宣讲团团长的王润梅,把清淤现场变成宣讲课堂。她带着劳模团队走进校园、社区,用沾着泥点的工装讲述城市治理故事。今年春节,她又站在了央视戏曲春晚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风采。
2月的汾河尚未解冻,王润梅已开始准备新建议。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智慧管网监测系统、防汛应急联动机制、市政工人职业保障……基于30多年的市政一线工作经验,王润梅认为,城市雨污分流工程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城市水环境至关重要。经过反复调研打磨,在2014年第一次提出雨污分流的建议。今年全国两会,王润梅将再一次提出关于雨污分流的建议,希望保持雨污分流改造相关支持政策延续性,推动地市雨污分流工作稳步前行,实现雨水入河、污水进厂,让“一泓清水入黄河”取得更大进展。
傍晚时分,王润梅又接到社区求助电话。收拾工具时,她特意把党徽擦了又擦。“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守好它们,就是守住老百姓的幸福。”路灯下,橙色的工装渐渐融入夜色,井盖开合的声响,仿佛城市跳动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