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场“委员通道”上的“她声音”——

为核心技术夯底座 让城市更新有温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睿

    全国政协委员乔红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全国政协委员周岚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睿

  3月4日14时,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一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举行。粮食安全、银发经济、机器人技术、城市更新……8位全国政协委员与现场记者互动交流,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畅谈履职心声,回应民生关切。其中,两位女委员聚热点、话民生、谋发展,充分展现出委员担当和巾帼风采。

  让先进技术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到祖国的千行百业

  作为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AI系统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介绍了该领域的新突破:“我国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飞跃式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显著减少。近三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载量达到全球二分之一以上,人形机器人技术迅猛发展。”

  人形机器人不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也是通用实体人工智能系统的典型代表。乔红所在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了Q系列人形机器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它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国家的工业和农业。”

  机器人技术已经这么好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乔红表示:“未来,机器人系统将面临更大、更重要的舞台,这样的舞台不仅需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批量性,更要考虑机器人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通用性、智能性、安全性,这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对应地,如何把人工智能的通用性、泛化性,把自动化的稳定性、可靠性,把机器人的系统性和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充分融合,也成为这个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共同梦想和挑战。”

  提到未来,乔红充满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一部分,将继续基于我们的前沿技术积累和人才聚集优势,为国家夯实核心技术底座,为把我国加速建成科技强国而奋斗。我们将继续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让先进技术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到祖国的千行百业,形成新质生产力。”

  把好四个环节,实践有温度的城市更新

  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进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做到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主委周岚以扬州仁丰里改造为例,道出了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政府、百姓、市场三方携手共建,政府的一期工程实施的是水电气管网改造,消防能力提升和口袋公园建设,同时也积极发动沿线的居民和商户参与进来,带动了46户居民和62家商户的自我更新,撬动了民间投资8200多万元。修缮后的老建筑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创客空间、非遗文化工作室入驻,也为老城增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

  扬州仁丰里并非个案,周岚表示,在全国各地,像这样的城市有机更新案例还有很多。“像南京的小西湖、苏州的十全街、上海的田子坊、北京的亮马河、广州的永庆坊等,都在改善老百姓生活环境的同时,拉动了城市的有效投资,在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时代竞争力。”

  我国目前的城市更新成果如何?周岚给出了几个数字:“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实施了超过6.6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改造了25万个老旧小区,让1亿多人因此直接得益。”

  在周岚看来,不同于新区建设,城市更新行动是对城市现有区域的改善和优化。“比如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管网升级、‘一老一小’建设、社区设施配套,以及老旧厂区转型、历史街区保护等。”

  周岚体会到,在城市更新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三方面形成合力,把好四个环节:

  “三方面形成合力,是在制定城市更新规划时,政府要发动老百姓和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让大家提意见、讲需求、出主意,来找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和社会的真实需求,找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定位。”

  “四个环节是指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周岚进一步解释,“规划要讲究系统性,多方共谋,谋定而后动;设计要突出创新,通过设计师的艺术塑造,让空间更有魅力,更有地域文化特色,也为建筑赋能增值;建设要合理安排时序和工期,把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运营要引入耐心资本,推动市场主体由‘过去讲求快周转的开发商’,转变为‘注重居民长期需求挖掘的更新运营商’,与所在社区百姓长期共生,共同成长。”

  最后,周岚特别提到一个关键词:“‘初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要通过每一个有温度的城市更新实践,让居民的房子更安全、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城市的人居环境更美好。”

中国妇女报两会特刊 现场 4为核心技术夯底座 让城市更新有温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肖睿2025-03-05 2 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