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陈澄,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省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全球华鼎奖中国最佳戏曲女演员”等荣誉。主要代表作品有《赵五娘》《天要落雨娘要嫁》《牙痕记》《板桥应试》《太阳花》《狸猫换太子》等。主演的淮剧《小镇》曾获中国文华大奖。
我是一名淮剧演员,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挑战,也收获了许多感悟。
人大履职:心系社会,传递民意
在人大履职的历程中,我时刻关注着社会不同领域的发展。今年两会,我重点聚焦戏曲领域的革新、互联网空间的净化以及失独再生家庭的民生保障。
在戏曲领域,我提议大力培育城镇乡村小剧场,以此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小剧场不仅是戏曲表演的空间,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能够让戏曲艺术在基层扎根生长。对于失独再生家庭,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与压力,完善扶助政策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心灵慰藉。
回顾2024年的履职经历,我在文化传播与非遗传承方面一直全力以赴。与此同时,我还积极投身于公检法相关事务。在关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时,我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呵护。协助拍摄卫检宣传短片,让我体会到通过不同形式传播知识的重要性。我还尝试将戏曲与法治宣传相结合,用戏曲作品讲述检察故事、传播法治理念。这种创新方式,既赋予了戏曲艺术新使命,也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过去,我提出的净化互联网空间系列建议,如打击治理虚拟运营商黑卡、治理网络暴力等,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并在相关报告中得以体现。这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我明白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可能为社会带来积极改变。
艺术之路:坚守热爱,砥砺前行
我出身于淮剧世家,父亲陈德林、母亲黄素萍都是淮剧界的资深艺术家,他们在淮剧舞台携手耕耘了60余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我深受父母对淮剧艺术热爱和执着精神的影响,他们不仅在艺术上给予我指导和帮助,更教会我为人处世以及对待艺术事业应有的态度。
16岁时,我遭遇演员生涯中的重大危机——变声期。对于女演员而言,严重的变声情况极为罕见。那段时间,我的嗓音发生了巨大变化,高音区难以驾驭,这对于以演唱为核心的戏曲演员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然而,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我没有放弃。一次,我在上海偶然接触到越剧尹桂芳的尹派艺术,尹派独特的声腔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深吸引了我,我开始学习尹派声腔,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声方式。同时,广泛涉猎沪剧、黄梅戏、评剧、京剧等剧种。在变声期的艰难日子里,我每天坚持聆听淮剧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唱段,学习他们的发声技巧、情感表达和表演风格,不断尝试各种发声练习,努力拓宽音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度过了变声期。这段经历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声腔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坚持与突破。此后,我能够根据不同角色的年龄、性格和情感状态,运用不同声腔和发音方式来塑造角色,使其更加生动鲜活。
《祥林嫂》和《小城》都是我的代表作。《祥林嫂》是父母亲为我量身打造的剧目,承载着他们对我的期望和对淮剧艺术的热爱。创作这部作品时,我有幸得到著名越剧泰斗袁雪芬老师的指导。袁雪芬老师是越剧《祥林嫂》的开拓者,影响力深远。当我第一次在她面前表演淮剧《祥林嫂》时,内心十分忐忑。演出结束后,袁雪芬老师称赞我在淮剧《祥林嫂》中坚持了自己的特色,以独特声腔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情节和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创新既尊重了原著,又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她的鼓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艺术之路。
此后多年,我多次前往上海登门求教,袁雪芬老师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热情接待,耐心为我讲解表演中的细节和要点。她从人物内心世界出发,分析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蕴含的情感。在她的指导下,我对《祥林嫂》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表演也不断精进。凭借在《祥林嫂》中的出色表现,我先后荣获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主角奖、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及全国优秀表演奖等重要奖项。
在《祥林嫂》的演出中,我充分发挥声腔优势,结合人物不同阶段,精心设计了三个发音区:祥林嫂年轻时期,运用清脆明亮的声音,展现她的纯真与善良;中年时期,采用温婉朴实的中音区,表现她历经磨难后的坚韧与无奈;老年时期,运用宽厚苍凉的低音区,通过脑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相结合,营造出沧桑、悲凉的氛围,展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和复杂情感。这些表演技巧的运用为《祥林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我日后的创腔工作奠定了基础。
传承创新:艺术世家,一脉相承
我们家堪称淮剧世家,我与父母、丈夫,皆是一级演员,且都荣获过白玉兰主角奖,我和先生陈明矿还先后获得过中国戏剧梅花奖。我儿子陈津伟,也斩获了第三十三届上海白玉兰新人配角奖,我们满心欣慰,盼望他能继承家族艺术传统,在戏曲领域绽放独属于自己的光彩。
回首我与陈明矿携手走过的岁月,我们相互扶持、彼此鼓励,一心为淮剧事业拼搏。我刚回到江苏省淮剧团时,把在泰州淮剧团积累的创作理念融入其中,创作出如《太阳花》等诸多优秀作品。江苏省淮剧团曾历经艰难时期。陈明矿担任团长后,压力与使命并重。我与他携手,为剧团探寻发展方向。借助梅花奖艺术团这个平台,我们积极开展各类演出活动。重新编排加工传统剧目时,深挖内涵,结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在剧情、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上进行创新。送戏下乡期间,我们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对戏曲的喜好与需求。一番努力下,我们逐渐积累了人气,让淮剧艺术重焕生机。
2014年,原创剧目《小镇》成为剧团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该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讲述退休老教师的平凡故事,展现小人物的真善美以及回归本真诚信的精神。《小镇》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斩获江苏省舞台艺术基金、国家舞台艺术基金等诸多奖项。陈明矿凭借主演朱文轩一角获梅花奖,我们也成为众人眼中江苏省淮剧界首对“梅花伉俪”。《小镇》成功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入场券,还荣获了中国政府奖文华大奖。此后,我们带着《小镇》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区市演出,甚至走出国门,在荷兰、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演出。演出不仅让更多人了解淮剧,也让淮剧艺术在国际舞台展现独特魅力。同时,我们的作品带动了周边民营剧团传承演绎淮剧名作,推动了淮剧艺术的繁荣发展。
一路走来,无论是人大履职还是投身淮剧艺术,都充满挑战与收获。艺术道路上,我经历过变声期困境、舞台上的起伏波折,但始终坚守、不断学习创新。家庭中,父母是我的榜样,我们也将激励后辈。传承和奋斗永不止步,我会秉持工匠精神坚持一辈子,只要能登台,就一定在舞台上等候观众。若有来生,我依然要做淮剧的忠诚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