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

推动女性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全面发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30年前,在北京举行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下简称北京世妇会),让全球目光聚焦于性别平等这一人类共同命题。

  三十载光阴流转,中国妇女事业在媒介技术的浪潮中悄然蜕变:从主流媒体设立性别平等专栏推动观念革新,到乡村女性借助直播电商打开创业新天地,传播权的下沉与升级交织出一幅独特的发展图景。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琴坦言:“媒介既是记录者,也是变革的参与者。”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北京世妇会精神传承与即将召开的全球妇女峰会遥相呼应,中国经验如何为全球性别治理注入更多包容性与创新性,成为时代赋予传媒人的责任和义务。

  30年织就妇女权益“传媒保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指出:“25年来,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精神不断催生积极变化。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半边天’作用日益彰显,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已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目标。”

  王琴说,回望30年前,北京世妇会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妇女发展的12个重大关切领域,“妇女与媒体”是其中之一。《行动纲领》中妇女与媒体发展包括两个重要战略目标:一是“在媒体和新的通讯技术内并通过媒体和新的通讯技术增强妇女参加表达意见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二是“促进媒体对妇女做出均衡和非陈规定型的描绘”。

  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目标5是“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儿童的权能”。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中,特别指出“加强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以增强妇女权能”。

  王琴说,在近年来的媒体发展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受到高度重视,女性数字赋能成为促进女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国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使用。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王琴表示,2025年1月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数为11.08亿,网络普及率达78.6%,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早在2018年时,我国女性网民已占47.4%,与总体人口中女性比例基本一致。

  王琴介绍说,国家高度重视提升女性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在“妇女与环境”领域提出:全面提升妇女的媒介素养,提高妇女利用信息技术参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的《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将“开展妇女数字素养教育与技能培训”作为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之一,要求增强妇女安全上网、科学用网、网上创业等数字意识和能力。

  在文化传媒领域,国家重视媒体监管,保障妇女发展。2022年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媒体报道涉及妇女事件应当客观、适度,不得通过夸大事实、过度渲染等方式侵害妇女的人格权益。

  “女性工作者已经成为传媒行业‘半边天’,为传播男女平等理念贡献力量。”王琴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2022年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指出: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共有194263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其中女性98297人,占总数的50.6%。女性从业者在新媒体领域的比例更高。调查显示,网络新闻从业者以女性为主,比例约占59.5%。

  在王琴看来,女性参与媒介实践有重要意义。自媒体传播迅速发展,不受地域限制,从城市到乡村,很多女性成为媒介传播的主体,参与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发声。网络中的很多女性话题被热议,得益于女性在网络中广泛讨论女性问题和女性困境,关切女性遭受的歧视和偏见。这也进一步促使媒体和社会关注性别议题,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舆论环境。

  数字传媒时代妇女发展破浪前行

  近年来,网络性别暴力事件全球频发,世界各国都面临性别暴力对妇女发展的挑战。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和尊严,更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王琴表示,网络性别暴力是基于性别歧视或性别权力不平等,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和数字技术对他人实施的伤害。

  网络性别暴力对女性群体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抑制女性在网络中发声,阻碍女性参与网络,形成寒蝉效应。“这不仅会阻碍整个女性群体的发展,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来看,也会影响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王琴坦言,联合国对网络性别暴力高度重视,发布多份国际报告,呼吁重视数字环境中的性别暴力。未来,女性在数字社会的网络安全需要全球联合治理。

  除此之外,怎样弥合数字性别鸿沟,也是摆在全球文明进程中的必答题。

  王琴指出,网络信息虽然已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仍然存在女性群体在信息技术的接触和使用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现象。性别数字鸿沟是数字鸿沟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差异呈现,主要表现为男性和女性群体在媒体信息的有效获得,媒体使用和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王琴表示,在数字社会中,信息设备的使用、信息技能水平、信息技术的社会支持等方面,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由于经济和教育的不足,偏远地区女性在信息接触方面依然处于弱势。

  前路虽不平坦,但前景光明辽阔。《2022中国女性数字经济平台就业发展报告》指出,按照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新就业岗位的速度计算,到2025年,数字经济就业将占到就业人数的34.5%,按照女性自然占比49%,预计中国数字经济吸纳女性就业人群将达到1.2亿人。

  王琴介绍,早在2023年我国就发布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倡导世界各国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同时要重视建立人工智能伦理准则。面向全球,中国正通过南南合作、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将“技术扶贫+伦理治理”相结合,为破解数字时代的性别发展不均衡提供东方智慧,让技术向善成为国际共识。

  今年下半年中国将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王琴期待这次全球妇女峰会推动各国共同努力,凝聚各方力量,在数字社会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下,为妇女与媒介发展提供关键契机。推动女性数字赋能,促进女性平等获取数字技术与资源,为女性创造更公平和更安全的数字与媒介环境,扩大女性在媒介生态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助力女性在数字时代绽放光彩。

  “北京世妇会三十载征程,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硕果累累,迈向全球性别文明的步履愈发坚定。当平等薪火照亮每一片数字旷野,当合作星河汇聚人类命运愿景,妇女事业必将在包容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新的文明诗篇。”王琴说。

中国妇女报“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刊 11推动女性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全面发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2025-03-08 2 2025年03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