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周韵曦
“好开眼界呀!”回忆起30年前亲历北京世妇会的情景,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洪涛,再次沉浸于那段热闹而新鲜的时光,“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与装扮的女性齐聚北京怀柔,积极地参与到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中,大胆喊出‘用妇女的眼睛看世界’‘妇女权利即人权’等有力口号,让我真切目睹了世界妇女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1995年,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刚刚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45岁的李洪涛刚从该校历史系转入妇女工作管理系(如今的社会工作学院)。该系是中华女子学院开展妇女研究的核心系部,因此参加北京世妇会,成为该系老师当年的头等大事。
此前,李洪涛几乎未参与过妇女组织的会议。在北京世妇会上,令她惊奇的是,由于场地有限,不少分论坛就开设在帐篷里举行。各国妇女代表在会场与帐篷之间穿梭,积极分享着在不同领域和议题上的见解。她难以想象,这场盛会所传递的精神与取得的成果,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1992年,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红枫热线”开通,李洪涛成为第一批热线志愿者。由于缺乏性别研究经历和专业训练,当接听一个个涉及婚姻家庭矛盾的求助热线时,她只能极力劝说,却无法从性别视角,分析改革开放后家庭面临的冲击,以及女性在其中遭遇的挑战。
北京世妇会带来的新理念、新议题,打开了中国妇女连通世界的新窗口,也让李洪涛的思维彻底打开了。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北京世妇会后,她与京津两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成立了京津社会性别与发展协作小组,专注开展社会性别参与式培训。2000年,李洪涛与几位早期发起人一起共同创立了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在通过项目推动中国性别平等机制建设、撰写《家庭暴力防治法》专家建议稿等工作中,她越发体会到,正是亲历北京世妇会,让自己对社会工作与性别平等这一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在学校开设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时发现,婚姻家庭中的诸多问题如果从性别角度去看,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李洪涛进一步解释道,“当通过社会性别视角去看妇女处境和婚姻家庭问题时,就会明白,这些问题并非源于单一个体,而是由性别关系所导致,而性别关系又是整个社会性别机制和性别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的分析框架,让她意识到,“解决问题不能仅仅教育女性个体,而应该从结构、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性别平等的宣传倡导,尤其是从政策和法律层面推动,为女性个人发展创造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和选择权利”。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李洪涛也认识到,性别平等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这就需要两性建立一种新型的性别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相互尊重且互相促进的,不再是简单的‘男主外女主内’,而是拥有自由选择的可能”。
2025年中国将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在李洪涛看来,这是一次有利于中国妇女事业发展以及同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好机会。“自北京世妇会以来,我国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比如《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一系列构建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的政策措施等。”李洪涛也期待,全球妇女峰会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能有更多规划、设计和思考,“只有不断提升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才能确保出台的政策和相关法律充分考虑妇女权益,让妇女的声音得到广泛倾听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