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陈佳艺:

我们都是北京世妇会精神的受益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出生于2002年的陈佳艺,在北京世妇会25周年之时,迈进了北京大学。她直言,自己是在北京世妇会精神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女大学生。

  1995年召开的北京世妇会,主题是“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次主题是“教育、健康和就业”。作为一名女大学生,陈佳艺对自身受教育经历的感触尤为深刻。本科时,她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在校期间,她曾阅读了大量不同时期关于女性议题的著作,由此逐渐开启对女性发展的多维思考。回顾过往,陈佳艺感慨,“毫无疑问,我是十分幸运的,我在成长中并没有感受到性别带来的桎梏。”她解释道,“我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享受着家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支持。”学习之余,她常与朋友热烈探讨未来规划,对未来怀揣希冀,“坚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社会认可”。

  进入研究生阶段,陈佳艺进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有了更多社会实践机会。她越发感受到,随着我国妇女事业的不断发展,女性受教育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女性迎来更加出彩的未来。

  2025年2月,陈佳艺参加北大教育知行社的公益活动,前往山东聊城冠县某高中支教。她了解到,早在2020年,聊城就开始推广性别平等教育等特色课程,创新性地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女孩更加主动追逐自己的梦想。”她特别提到,支教时,一位老师邀请她和同学为班上几位有志报考北大的同学分享经验,让她惊喜的是,前来听讲的6位同学都是女生。她不禁感叹,“我们都是北京世妇会精神的受益者和践行者。”

  让陈佳艺备受鼓舞的,不仅在校园。2024年11月,她以北大校报记者的身份聆听了北京论坛(2024)“创新时代下的性别平等”分论坛上学者们的分享,其中,“乡村女性通过短视频参与乡村振兴的特点”这一议题尤其吸引她。“广大农村女性借助短视频平台创作内容、直播销售产品,实现创收,不仅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扩大了女性在互联网空间的话语权,还在提高收入的同时,增强了女性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彰显出农村女性的自我觉醒与社会价值。”陈佳艺说道。

  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陈佳艺还留意到,越来越多优秀女性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女性主义逐渐成为主流议题,“我听到新国辩对‘爱美之于女性是一种自由/不自由’的深刻探讨,看到互联网上女性群体之间的共情与相互支持,也被电影《出走的决心》原型苏敏阿姨毅然追梦的故事所感动……”这些都让她心潮澎湃。

  正如《北京宣言》中提到的目标之一:“使女童和所有年龄的妇女发展最充分的潜能,确保她们充分、平等地参与建立一个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世界,并加强她们在发展进程中的作用。”陈佳艺坚信,全球妇女峰会必定会让这一目标的实现更进一步。

中国妇女报“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刊 16我们都是北京世妇会精神的受益者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2025-03-08 2 2025年03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