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田梦迪
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三位部长就生态环境改善、防洪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等重要议题,回应社会关切。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可概括为“下30”“跨90”。“下30”指的是全国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远超“十四五”规划目标;“跨90”指的是地表水的优良水质断面比例突破90%,达到90.4%,长江、黄河干流也保持着良好水质。
亮眼的环保成绩单背后,是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这“三个减排”的有力支撑。黄润秋表示,接下来会继续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愈发频繁。
“水利部积极构建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和防御工作体系,筑牢防洪安全防线。”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在2024年汛期,这些体系发挥了强大效能,水利部门提前预警、科学调度,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李国英表示,将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增产了221.8亿斤。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强科技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去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高端农机、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各类现代科技正广泛应用于传统农业,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催生了农业的新质生产力。
以无人机为例,我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20万架,人机年作业面积超4亿亩,可用于打药、施肥、播种、运输以及监测苗情、旱情、灾情等,一架无人机一天的工作量远超十几个人。
韩俊表示,后续将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尤其推进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稳产保供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衡量乡村振兴成效,不仅要看农民的收入状况、腰包鼓瘪,还要关注乡风文明程度。”韩俊表示,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致力于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让农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