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分享高额彩礼治理经验——

“彩礼越低越光荣”在我们村已成共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景韵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景韵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我看了之后,心里特别受鼓舞。”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家家靓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莉难掩激动,去年全国两会,她提出“用约束性措施遏制高彩礼”的建议,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自2019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7年6次点名高额彩礼,传递出持续治理的信号。

  “组合拳”治理高额彩礼

  “我们村是以种植蔬菜和树苗为主的农业村。当年,我们村人均年收入约1.8万元,而彩礼金额普遍在18万至19万元,最低也要8.8万元。而且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彩礼反而更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回忆。2018年,退休后的他回到家乡大庄村任职,发现村里婚丧嫁娶的攀比之风愈演愈烈,高额彩礼问题尤其突出。

  “彩礼问题十分复杂,牵涉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结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如果直接强行干预,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容易激起反感,因此不能单方面发力。”石炳启说,“在我们村,低彩礼被纳入《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明确规定彩礼不得超过6万元。这个金额是经过广泛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后确定的。去年5月,我们村又通过民主程序,将彩礼上限再降低了1万元。”

  “推行初期,一些家庭对降低彩礼存在抵触情绪,不少村民认为彩礼是家事,轮不到村里插手。”从反复讲道理到“以面子制衡面子”,石炳启告诉记者,对于低彩礼家庭,他会去主持婚礼,并推荐其参加集体婚礼,提升家庭荣誉感。将低彩礼与荣誉激励机制挂钩,如将践行“低彩礼”的家庭纳入村里的“积极分子库”“榜样库”,颁发“婚俗改革先进家庭”牌匾,在创业致富路上给予助力……久而久之,大庄村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村民逐渐形成了“彩礼越低越光荣”的共识。

  乡镇协商将彩礼改革落到实处

  “6年来,大庄村结婚的23对新人都选择了低价彩礼,我们也摸索出一套‘五部曲’方法。”

  石炳启分享经验,“首先要建立队伍,把红白事纳入村‘两委’班子管理,再制定规矩,明确规定婚礼礼金、宴请标准等细节,然后通过张贴公告、大喇叭广播、村民大会、文艺节目等形式反复宣传低彩礼的理念,最后两步是实施行动和总结评比,从男女双方谈彩礼到完婚,由理事会成员全程跟进,对践行低彩礼的家庭发放相应奖励。”

  在石炳启看来,“彩礼改革应通过村规民约、群众自治等方式落地,但仅靠一个村的努力远远不够。彩礼问题具有区域性,如果一个村推行低彩礼,而周边村镇仍坚持高额彩礼,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因此,我们市在2021年成立了涵盖9个乡镇的红白理事会联盟,根据经济水平和实际风俗习惯协商定下了低价彩礼的标准。”

  于莉表示,乡镇和村庄要依据指导意见,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将行动落到实处。“要把文件研究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使政策更具温度,再贯彻落实下去。”

  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

  大庄村的经验,为治理高额彩礼提供了有益借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石炳启带来了关于推广低价彩礼的建议,“各地应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不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的两倍,既考虑到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又契合社会发展变化节奏,避免因彩礼过高导致家庭错过发展机会。”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于莉对此十分认同,“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贴近群众,能从情感和心理层面给予引导,帮助农村适婚群体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移风易俗、治理高额彩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持续关注,多方发力,就一定能让农村的婚俗风气越来越好,让彩礼回归‘礼’的本质。”于莉充满信心地说。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彩礼越低越光荣”在我们村已成共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 记者 景韵润2025-03-10 2 2025年03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