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董颖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推进心理援助热线建设,今年5月1日前推动全国统一使用12356心理援助热线,帮助群众得到精神卫生方面的服务。”在3月9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的话掷地有声。
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18个省份已率先开通“12356”心理援助热线,其他省份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为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积极建言献策。
提高心理援助热线知晓度与影响力
“12356,谐音‘没4(事)’,这个号码便于记忆,背后传递出的是温暖的民生关怀。”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黄花春表示,“现实状况是,当下很多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一些群众,对这条热线还知之甚少。”身为教育工作者的黄花春,已连续多年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深入调研过程中,她留意到,“恰恰是这些偏远地区的群众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十分迫切。所以,加大宣传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黄花春建议,应充分借助各类媒体平台的力量,提高热线的知晓度与影响力;同时,在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让更多人了解热线的功能与具体使用方法。
在黄花春看来,除了加强宣传,还需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让更多人愿意主动拨打心理援助热线。“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家长或学生仍然深受心理或精神类问题病耻感的困扰,不愿主动咨询。因此,需要更多开展科普工作,引导大家转变观念,以平常心看待心理问题。”
构建全方位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黄花春认为,当前我国心理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特别是在基层地区,专业人才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援助的覆盖率。她呼吁,高校应积极增设心理学相关专业,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心理援助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教师麻小娟同样心系心理健康领域。她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这无疑是个重大利好消息。展望未来,我们还应推进构建全方位的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通过调研,麻小娟发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给予了较多关注,但她认为,“我们应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中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同样需要关心与呵护。”众多课题研究表明,儿童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影响,基于此,麻小娟认为,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被全社会关注。
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方面,代表委员们还有诸多建设性建议。他们提出,要强化日常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切实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妇联和社区可以常态化开展心理类讲堂、话剧展演等活动,文化部门可适时推出易于传播和接受的心理类电影。同时,建立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为心理健康服务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此外,还需加大对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资金投入,为各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12356”心理援助热线的全国推进,无疑是我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举措。代表委员们满怀期待,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让这条热线成为群众贴心的“心灵守护者”,为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