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聆听,让生活“声”动起来

——专家教你科学用耳
高亚菲

    来源:摄图网

    3月3日,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幼儿园金明园区教室里,保健老师与孩子互动做护耳游戏。    新华社发(石斐/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亚菲

  从过度使用耳机导致的“隐性听损”,到老年性耳聋年轻化趋势,从职业性噪声暴露到不当用耳习惯,听力健康危机正悄然逼近各个年龄层。

  很多情况下,听力损伤可能不可逆,但可以通过科学防护和早期干预避免或减少。耳朵作为人与世界之声的链接,是人类的重要感知器官。如何养成正确的用耳习惯?怎样避免听力损伤?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通过权威医学解读送给大众一份“护耳指南”。

  “隐形伤害”在身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数据显示,全球约1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

  在降噪耳机逐渐成为青年人“精神避难所”的今天,全球15亿听力受损人群的警示数据正折射出现代文明的另一面——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健康科学地养护耳朵。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在全球12岁至35岁人群中,逾十亿人可能因为听音乐或从事其他娱乐活动时过度暴露在过高音量下而听力受损。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中国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为2.06亿人,占总人口的15.84%。

  “抛开先天患病因素,近年来就诊的听力受损人数呈上升趋势,且主要体现在‘一老一少’。一方面,患者年轻化,尤其中学生人数增多;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加剧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老年人就诊的数量也在增多。”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杨华指出,许多年轻群体的噪声性损伤和用耳过度,跟他们用耳不当大有关系。这当中娱乐性噪声占比很大,例如打游戏长期开语音导致听力下降、佩戴无线耳机入睡导致慢性听力损伤的情况都不在少数。

  遵守“三个60”原则

  小张今年17岁,寒假天天在家打游戏,尤其夜深人静时越玩越来劲,动辄熬夜“苦战”五六个小时。为了不被打扰,小张每次打游戏都戴上耳机,把音量调大,完全沉浸在游戏世界里。

  持续一段时间后,小张渐渐发现自己双耳听力明显下降,并伴有耳鸣症状。父亲得知后急忙带他就诊,经医生诊治,得出的结论是:“孩子右耳极重度耳聋,左耳重度耳聋。情况十分严重。”对此,小张后悔不已,承诺以后再也不敢这样熬夜玩游戏了。经过积极治疗后,小张听力也逐渐得以恢复。

  耳蜗毛细胞是人类听觉的感受细胞。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机械波敏感。正常情况下,人的耳蜗仅有15000根至16000根耳毛细胞,且不可再生。“如果把声音比作水,耳蜗毛细胞就像水草一样,会随着水波震动而摆动。当一部分细胞受损后,其他没有损伤的细胞还在继续工作,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所以早期很难被察觉。”杨华形象地说。一般来说,突发性耳聋可以治疗,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就有可能变为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杨华表示,除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年轻群体出现听力受损,学习或工作压力大,也有可能出现耳部问题。

  32岁的北京男生小郑,因工作压力大、休息不足,睡前安静的时候,耳朵忽然出现蜂鸣声。一开始小郑没有在意,直到症状持续了两个月后才决定来医院就诊。“职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情况。因压力过大导致出现睡眠障碍、缺乏休息等综合因素可能会导致出现暂时性耳鸣,一旦发生类似情况,因患者自身无法判断是暂时性问题还是更严重的情况,建议及时到有资质的医院就医,并尽快调整生活作息,减少压力。”杨华说,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小郑的情况明显好转。

  关于造成年轻群体噪声性损伤的原因,杨华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娱乐活动的影响,二是学习或工作环境的影响,三是生活习惯和个人对耳朵保护的认知不足。戴耳机是现在非常常见,也是导致听力损伤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于佩戴耳机,杨华进一步解释:“耳机的佩戴方式和时长都有讲究。戴耳机时间过长会形成压迫导致耳朵疼,并且耳朵的整个听觉通路会持续不断地接受神经刺激,叠加伤害。”

  另外,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听白噪声或助眠类音视频,对此,杨华表示,不宜佩戴耳机入睡,手机播放时不宜离耳朵太近,时间也不宜过长。“并不是人睡着了,耳朵就不工作了。耳朵这个器官只能被动接受声音刺激,所以最好给手机设定一个自动关闭时间,而不是让耳朵整宿一直处在‘加班状态’,形成劳损。”

  爱护耳朵,杨华给出了“三个60”原则:即环境声音不超过60分贝、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戴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尽量不戴耳机,如果必须佩戴,选择头戴式会比入耳式的保护性更强。最重要的是注意使用时长和音量控制,即便是有保护功能的耳机或耳塞,也要控制佩戴时长和定期更换清洁。”杨华说。

  早治疗可预防“老年痴呆”

  67岁的范大爷退休后生活惬意,与老伴儿、儿子生活在一起,自觉耳聪目明。可是上个月,范大爷的儿子来到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挂号咨询,怀疑父亲存在听力障碍。理由是:父亲看电视时,把音量调得旁人都觉得震耳朵的程度;一起聊天时,父亲也总是自说自话,与其他人的说话内容“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经检查,范大爷被确诊为老年性耳聋。

  有调研发现,我国耳病患者接受过听力检测的仅有7.4%,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过去一年接受过听力检测的仅为8%。

  “很多人觉得上了年纪‘耳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忽略了日常检测筛查,进而耽误了治疗时机。”杨华在门诊中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的老人。老年性耳聋的特点是听力逐渐减退,且对高频声音的听力损失尤为明显,这也使得老年人早期听力下降通常不易被察觉,多表现为有听力障碍的老人因谈话内容理解起来费劲而避免沟通,逐渐变得抑郁。因此,常常是家人首先注意到老人的“异常”。

  另外,杨华强调,老年人耳聋不仅是听不见那么简单,通过临床数据对比,在耳聋的老年患者中,进行过治疗干预的老人比没有治疗过的老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低。

  这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测算中也有体现:中国老年听障群体规模达1.2亿人。老年听障不仅影响老年人对声音的感知以及日常交流,还增加了他们跌倒、抑郁、孤独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当家中老人出现听力障碍时,家人应及时察觉并送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杨华说。

  日常养成良好习惯

  杨华指出,从事建筑、酒吧等职业的人群,由于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也可能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当听力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已达到不可逆的程度。“建议这些特定职业人群,除了做好防护措施外,至少每隔半年到医院进行一次全面的听力筛查。同时,还要注意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尽量处在安静环境中,让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除了特定职业,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也会对听力造成伤害,例如不少人喜欢用金属挖耳勺掏耳朵,或是用棉签反复用力在耳道里捻转。“掏耳朵时,很容易把耵聍等其他杂质推到耳道的更深处,用力不当还会造成外耳道皮肤感染。”杨华表示,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多可自行排出,一般无须专门清理。清理过当会导致耵聍的自我传送机制失效,如果出现耵聍嵌塞不能自行排出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不可自行处理。

  此外,“地铁低头族”将耳机音量调至85分贝对抗环境噪声;“打工人”为沉浸式追剧整夜塞着耳机;又或是参加演唱会、体育赛事时,因激情澎湃而毫无防噪声保护措施地“嗨翻”现场……这些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听力造成损伤。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用耳健康,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护耳意识。当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杨华说。

  “三个60”原则爱护耳朵

  环境声音不超过60分贝

  耳机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60%

  连续戴耳机时间不超过60分钟

中国妇女报视点深度 4健康聆听,让生活“声”动起来 高亚菲2025-03-14 2 2025年03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