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大美江源的“绿色娘子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

  青海,这片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土地,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更是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近年来,青海省以“生态立省”为战略,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女性工作者,她们用行动守护着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

  草原上的生态管护员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的草原上,卓玛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作为曲麻莱县生态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卓玛每天要步行十几公里,巡查草原、监测野生动物、记录植被变化。

  “这片草原是我的家,守护它是我的责任。”卓玛一边记录着当天的巡查数据,一边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她的脸上带着高原特有的红晕,眼神中透着坚定。

  据全国政协委员、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专家连玉明介绍,在19.07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21432名生态管护员日夜坚守在江源大地上,其中女性占比超过40%。

  像卓玛一样的草原守护者,不仅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更是青海生态管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以前,牧民们只知道放牧,现在大家都明白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卓玛笑着说,“看到草原上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草场越来越绿,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祁连山的“绿色卫士”

  祁连山南麓,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寒风凛冽。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信息检测站站长于红研和她的同事们正在进行日常检测巡护。

  “这一片的生态环境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破坏,我们必须时刻警惕。”于红研一边仔细观察着周边环境一边介绍。

  一行人沿着崎岖山路前行,不时停下脚步查看植被生长情况。在一处山坡,于红研蹲下身子,轻轻拨开草丛,查看一种珍稀植物的生长态势,“这种植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它的生长状况能反映出这片区域生态环境的好坏”。

  同行的年轻护林员小李认真记录着相关数据,他感慨地说:“以前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不深,跟着于红研老师巡护后,才知道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都关系着整个生态系统。”

  曾经,受过度放牧、非法采矿等影响,祁连山生态一度亮起“红灯”。如今,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野生动物数量也逐渐增多。

  “前几天,我们还发现了雪豹的踪迹。”于红研兴奋地说,“这说明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青海湖裸鲤的守护者

  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研究员祁洪芳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分析着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作为一名女性科研工作者,1993年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祁洪芳已经在青海湖工作了30多年。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也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作为共生生态系统的一环,青海湖裸鲤种群的兴衰,直接映射出青海湖生态的好坏。我们致力于青海湖裸鲤人工繁育、增殖放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工作。”祁洪芳向记者介绍。

  青海湖裸鲤是浩渺青海湖中唯一的洄游鱼类,在20多年前曾一度濒临灭绝。从2001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全面封湖育鱼,采取零捕捞政策,随着繁育场地和设施的改进,在过去的20多年里,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量逐步从每年700万尾,增加到每年1000万尾,再到如今的每年2000万尾。

  “2024年,青海湖裸鲤资源总量达12.03万吨,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约为22%,经过20多年的增殖放流和青海湖环境的综合治理,青海湖裸鲤终于从‘濒危’物种成了‘易危’物种。”祁洪芳介绍。

  面对青海湖裸鲤从“濒危”成为“易危”的喜人成绩,祁洪芳和她的团队依旧深感责任重大。她说:“‘易危’就是说青海湖裸鲤的数量有了一定的恢复,如果不实施保护,鱼群数量马上就会降低,或者是又成为‘濒危’,还需要继续保护。”

  如今,在祁洪芳和其团队的努力下,青海湖裸鲤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青海湖裸鲤资源总量比2000年增加了44倍,青海湖裸鲤洄游时节,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观。

  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像卓玛、于红研、祁洪芳这样的女性工作者还有很多。这群“绿色娘子军”用脚步丈量草原,把青春奉献在高原,倾情守护三江源头的绿色之美,共同撑起了青海生态保护的“半边天”,用行动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守护大美江源的“绿色娘子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马伟2025-03-15 2 2025年03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