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大姚县新街乡团山村妇联主席吴晓燕已背着装满反家庭暴力法手册的竹篓踏上山径。半个小时后,她敲开留守妇女王大姐的家门。
正是在“敲门行动”中,吴晓燕发现了王大姐手臂的淤青,随即她启动“数智妇联”应急响应机制,联动司法所、派出所开展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最终促成调解协议。
这趟看似寻常的走访,背后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妇联“查”“联”“治”“教”四维工作法的创新实践——2024年该机制累计化解家庭矛盾纠纷126件,帮扶困难妇女儿童2300余人次。
“五级网格”织密防护网
在海拔2200~2600米的百草岭深处,827名佩戴“巾帼网格员”红袖标的妇女穿行在核桃林间。她们手持“红黄绿”三色预警台账本,对全县9.6万户家庭实施动态监测。这套包含37项指标的评估体系,通过“家庭关系紧张度”“经济风险系数”等维度精准画像。
石羊镇樊家营村72岁的李阿婆陷入困境后及时被发现并得到帮助,正是得益于此。网格员李翠芳在“敲门行动”中发现老人三餐不继,通过“数智妇联”平台比对迅速纳入“一老一小”爱心食堂关爱服务对象。48小时内,民政、妇联、村委会组成联合工作组,不仅实现三餐营养搭配,还协调其子女签订赡养协议。类似案例2024年在大姚已有87例,系统自动预警的213条高风险信息均实现闭环处置。
据了解,该机制创新建立了“三查三报”制度:日常巡查每周覆盖责任网格,重点排查聚焦单亲、留守等特殊家庭,专项督查由县妇联班子成员包片开展。配套开发的“家庭晴雨表”数字化系统,归集公安、民政等12个部门数据,实现婚姻登记、家暴记录等18类信息实时碰撞分析。
仅2024年7月,系统通过经济异常波动预警,就及时介入化解了赵家店镇3起因彩礼返还引发的群体性纠纷。
“云端调解”破时空壁垒
在大姚县数字经济产业园大厅,“云端调解室”电子屏正实时连线上海某律师事务所。这是大姚妇联构建的“1+8+N”多元解纷机制:1个指挥中心统筹,法院、司法等8个部门常驻,32家社会组织、164名乡贤能人纳入专家库。通过“数智妇联”App,群众可一键发起视频调解、在线公证等7项服务。
彝族绣娘杨晓燕的维权案例已经成为经典。2024年3月,遭遇离婚财产纠纷的她,通过App提交了36幅彝绣作品版权证明,系统自动匹配熟悉非遗保护的法官、知悉“姑娘房”婚俗的调解员组成专班。三次“云上调解”后,双方达成作品折价40万元补偿协议,既保住文化传承又保障妇女权益。该案形成的《民族手工艺品分割指引》已被楚雄州中院纳入家事审判白皮书。
机制创新不止于此,当地公安派出所设立了反家暴“前哨站”,司法所开辟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县医院成立了家庭暴力损伤鉴定中心。“一系列数据印证了该机制的成效:2024年通过跨部门协作化解重大纠纷41件,家事案件平均办理周期从28天缩短至9天,执行到位率提升至93%。”大姚县妇联党组书记杨艳婷说。
“五步疗法”修复家庭裂痕
“多亏‘五步疗法’,我才有了如今的生活。”在龙街镇“家事调解室”,张美芬擦拭着眼泪说。面对丈夫起诉离婚,调解员先安排单独会面倾听她的积怨,心理医生则疏导其十年照顾瘫痪公婆的情绪压力,律师为其详解家务劳动补偿规定,乡老协助调解,最后每月回访巩固成果。如今,获得12万元补偿的张美芬,在镇卫生院护理培训后成为居家照护员。
这套融合现代法治与传统智慧的工作法,包含“倾听宣泄—心理疏导—法律释明—民俗调解—跟踪回访”完整链条。据介绍,大姚县妇联建立包含63种调解策略的“案例智库”,开发“纠纷热力图”实现精准干预。
2024年,该机制受理的31件信访全部案结事了,调解满意率达98.6%,家庭暴力重复发生率下降至5%以下。
“梅葛调”唱响法治新风
“彩礼不是价,情义值千斤……”在昙华乡“姑娘房”遗址,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彩凤将民法典编成“梅葛调”。大姚妇联深挖民族文化资源,组建11支“马背宣讲队”,把法律知识绣进彝绣、编入小调、刻上核桃工艺。
比如,“三八”国际妇女节的“核桃树下话家风”活动就成为现象级传播。省级文明家庭代表李兰珍讲述自身故事,网络直播吸引52万人次观看,带动全县新增“最美家庭”申报户数增长3倍。
如今,大姚县普法教育阵地还在不断延伸。大姚县在12个乡镇建立“家庭成长中心”,开发“幸福婚姻七堂课”系列课程;针对青少年开设“模拟法庭”实践课;通过“大姚女声”微信号发布原创普法短剧136期……2024年婚姻家庭法律知晓率提升至89%,涉婚彩礼纠纷同比下降61%,新时代家庭观在彝乡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