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邂逅敦煌,光影交织文化绮梦

——走进津湾广场“遇见敦煌”沉浸式艺术展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白晨

  “遇见敦煌”展览巧妙运用数字光影技术,将大漠风沙中沉睡千年的壁画,解构成一部流动的史诗,让古老的驼铃声在声光电的交织中再度回响。多感官互动体验更是突破了传统展览玻璃展柜的冰冷隔阂,令观众可以用指尖去碰触科技重构的敦煌文化,让敦煌这座神秘的艺术宝库,从西北大漠“走入”津门闹市。如果说石窟建筑是敦煌艺术的骨架,那么壁画则是其灵魂。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白晨

  天津的春日,春风裹挟着丝丝花草香掠过海河。在津湾广场5号楼前,两张大幅展览海报格外醒目,一张以沉稳的棕色打底,另一张则以热烈的红色为主色,均以“伎乐天反弹琵琶”为主题,搭配金色流沙装饰,中英双语书写的“遇见敦煌 Meet Dunhuang”,瞬间抓住行人的目光。这场精心筹备两年、历经创新升级的“遇见敦煌”沉浸式艺术展首次登陆天津,以全新的姿态,为观众开启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

  展览巧妙运用数字光影技术,将大漠风沙中沉睡千年的壁画,解构成一部流动的史诗,让古老的驼铃声在声光电的交织中再度回响。多感官互动体验更是突破了传统展览玻璃展柜的冰冷隔阂,令观众可以用指尖去碰触科技重构的敦煌文化,让敦煌这座神秘的艺术宝库,从西北大漠“走入”津门闹市。在这里,孩子们能够在光影变幻的沙丘间追逐虚拟的驼队,感受古丝路的历史与沧桑;游客也能动手复原供养人的妆容,通过屏幕与九色鹿互动……敦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而是一场生动的文化体验之旅。

  筑——沉浸式体验石窟建筑之美

  步入展览入口,从《赋得边城雪送行人胡敬使灵武》到《敦煌太守后庭歌》,再到《敦煌八景咏 其二》和《敦煌乐》,4篇敦煌主题的诗歌在柔和的黄色光影下静静陈列。这些诗篇穿越千年,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更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诗歌与数字光影技术相互映衬,将敦煌千年的历史与艺术浓缩于文字与光影之中,为接下来的沉浸式体验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调。观众尚未踏入展厅,便已通过诗歌的意境与敦煌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仿佛瞬间穿越时空,置身于大漠深处那座辉煌的文化宝库之中。

  而这座文化宝库的核心,正是敦煌石窟的建筑艺术。敦煌石窟的凿刻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此后历经千年风沙洗礼,莫高窟的崖壁被雕琢成了一座宏伟的佛国世界,凝聚着无数僧侣、画匠和工人的心血和汗水。

  洞窟的形制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演变发展。禅窟设计独具匠心,小巧而静谧,仅能容纳一位僧人静修。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僧人得以隔绝外界纷扰,专注于内心的修行,寻求精神的解脱。

  殿堂窟则气势恢宏,穹顶高悬的藻井精美复杂,图案仿佛是浓缩的星空银河。当百人齐聚窟内诵经时,佛音袅袅,在莲花纹间缓缓流转,与庄严肃穆的佛像相互映衬,营造出神圣而祥和的氛围。

  中心塔柱窟又是另一番景致,窟内千佛环绕着中心塔柱,姿态万千,神情慈悲。信徒们沿着塔柱绕行,每一步都饱含虔诚与敬畏。他们的足迹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转动,传递着佛教的智慧与力量。

  展览通过详细的介绍和直观的示意图,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些洞窟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展示的藻井和人字披图画,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抬头仰望,房顶上巨大的蓝色藻井图案深邃神秘,莲花卷草纹层层绽放,纹路细腻精致,金箔勾边的宝相花在光影下熠熠生辉,让人真切领略到敦煌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画——“林深见鹿”,壁画是灵魂

  走出敦煌石窟的建筑艺术展区,观众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石窟内壁上绚丽多彩的壁画所吸引。如果说石窟建筑是敦煌艺术的骨架,那么壁画则是其灵魂。敦煌壁画历经十朝,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佛教故事的深邃内涵,也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与艺术成就,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桥梁。

  西魏285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图》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幅壁画讲述了古印度五百强盗作乱,被波斯匿王擒获施以酷刑,佛陀怜悯,施法使其复明,强盗们皈依佛法,剃度出家,潜心修行,最终得正觉的故事。画面中所画佛、菩萨、军官皆为“秀骨清象”,长眉细目,薄唇小髭,长袍博带,尽显中原画风。这一横卷式连续性故事画,以卓越的技巧再现了1400多年前的战争景象,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当时的建筑、服饰、兵器、刑法等方面的珍贵史料。

  唐代的《化城喻品》则是青绿山水的佳作。它依据《法华经》绘制,讲述了众人寻宝途中疲惫欲放弃,导师幻化城池供其休憩,众人贪恋安逸,导师便将城池化去,点明唯有坚持前行方能抵达终点,众人最终获得宝藏的故事。这幅画保留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神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破除执念”的禅意,与敦煌石窟建筑中禅窟的静谧氛围遥相呼应,展现了佛教艺术中修行与顿悟的主题。

  中唐112窟的《伎乐天反弹琵琶》则将盛唐乐舞定格在墙壁上。伎乐天反抱琵琶,赤足踏碎月色,姿态优美。从其独特的舞蹈姿态中,可以看到一些印度舞蹈的影子。壁画敷彩以朱、绿、黄、黑、白为主色,形成温和而厚重的色彩美,且色泽历千年而不变,殊为罕见。这幅壁画不仅展现了唐代艺术的辉煌,也体现了敦煌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地的独特魅力。

  互动区的“林深见鹿”,以北魏257窟《鹿王本生图》为蓝本,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敦煌壁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光影森林中,两头九色鹿悠然伫立,林间雾气氤氲如纱。游客轻触屏幕中的神鹿,神鹿或仰首轻蹭指尖投影,或扬蹄跃过溪流,蹄尖点地时,踏出点点涟漪。这一互动体验不仅让观众感受到自然与生灵的和谐共生,也让敦煌壁画从静态的艺术品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敦煌的距离。

  流光回想——数字经纬中的幻影敦煌

  从敦煌壁画的静态瑰丽中走出,便踏入了一个更为震撼的动态世界。当光影厅的幕帘被掀开的刹那,22台4K超清投影机的光束瞬间填满整个展厅。全球顶尖数字艺术团队NAKED.INC.运用3D光雕数字技术,将敦煌壁画解构为流动的粒子——佛陀衣纹化作星河倾泻,飞天飘带重组成数据洪流,千年艺术在数字经纬中涅槃重生,瞬间将观众带入敦煌的神秘世界。

  《丝路史话》拉开时空帷幕。古老商队的剪影如焦墨泼洒,粟特商人裹着被风沙侵蚀的头巾,在屏幕延展的荒漠中踉跄前行。观众脚下的地屏流动着沙粒,驼铃声响起,与呼啸的风沙交织成一首苍凉史诗。这一幕呼应了敦煌壁画中丝路商旅的题材,通过数字技术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灵动性完美结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丝路古道。

  《九色神鹿》的故事在光影中铺展。琉璃鹿脊缀满星辉,于林间昂首而立,官兵持火把涌入,烈焰吞噬森林。骤然间,四面环绕屏降下万千水滴,地屏腾起氤氲雾气,新生的藤蔓缠绕枯木。九色鹿踏过复苏的森林,蹄尖涟漪荡开,寓言以最沉默的力量完成对暴戾的救赎。这一场景延续了第二单元《鹿王本生图》的主题,通过光影的变幻,将壁画中的寓言故事转化为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体验。

  《敦煌千佛》显圣。四周环绕屏金色佛光流转,坐佛如星链盘旋,一尊卧佛横贯空间,低垂的眉眼浸透慈悲,衣纹似银河倾泻至观众脚边。地屏上的金莲随乐声次第绽开,梵文经咒如萤火游离,庄严法相在静默中与科技完成对话。这一幕展现了敦煌艺术的宗教内涵,通过数字技术将佛教的庄严与科技的未来感融为一体,让观众在震撼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历史长卷缓缓卷起,时空帷幕落在《敦煌舞乐》上。飞天仙女从宫阙飞檐跃下,裙带缠绕流云,指尖洒落的莲瓣随箜篌音阶起舞。盛唐乐伎在四面屏中飞旋,动态的光影将飞天的飘逸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父母一起来观展的孩童仰头屏息,瞳孔倒映着飞天的轨迹。有的孩子不自觉张开双臂,有的孩子追逐飞翔的仙女,沉浸在这光影构筑的奇幻世界里。相信通过这一幕,飞天的身影将不仅仅永存于壁画上,更将在这些孩子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当反弹琵琶的伎乐天定格回眸,九色鹿的蹄印与飞天的飘带在光影中重叠,展览也迎来了它的终章。敦煌不再仅仅依靠建筑和故事画来承载其精髓,它的神韵已经融入了每一粒虚拟的沙尘、每一道静谧的光影之中。在这里,敦煌艺术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完美再现,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了千年前敦煌的独特风貌。

  离开展厅时,津湾广场已然华灯初上。缥缈的月光漫过夜色,敦煌的光影仿佛仍在思绪中低语。观众携着藻井图案的冰箱贴与九色鹿书签离场,带走的不仅是文创纪念品,更是文明传承的象征。这场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将千年石窟“搬”至海河之畔,让壁画上的供养人隔着时空与当代凝视者对话——正如展览前言所述,那些流动的光影不仅是艺术的转译,更是数代人守护文明星火的无声史诗。

  若你尚未踏足这场光影之旅,不妨在展期截止前(7月30日)来天津津湾广场赴约,与敦煌来一场光影中的千年邂逅。在这里,你将遇见敦煌,遇见历史,遇见文化,遇见自己。

  敦煌的故事从未结束,它是流动的历史,是永恒的艺术,将继续在每一位观展者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 8津门邂逅敦煌,光影交织文化绮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白晨2025-03-19 2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