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镜头既能凝视历史沟壑中的血泪,也能仰望精神苍穹上的星光,年代剧才能真正成为民族的精神史诗。
■ 莫兰
《六姊妹》刚在一片争议声中落下帷幕,《北上》又陷入“青春化”改编讨论,两部原本呼声很高的年代剧口碑都不如预期中理想——前者首播当日斩获全国收视冠军,豆瓣评分却从开分6.3分跌至收官5.8分;后者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目前豆瓣评分为7.3分。曾经手握“流量密码”的年代剧,究竟怎么了?
年代剧,一般是指时间跨度较长,讲述人物生命历程和时代变迁的电视剧类型,大多聚焦家国同构,擅长以小见大。2008年至2009年期间,年代剧的创作进入一个高潮,涌现出《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等一批经典之作。2010年之后,年代剧发展进入“瓶颈期”,虽不乏《父母爱情》等佳作,但整体表现“沉寂”。
直至2018年后,年代剧开始“复兴”,先是《大江大河》《正阳门下小女人》《老酒馆》,后是《山海情》《觉醒年代》《乔家的儿女》《人世间》《风吹半夏》《小巷人家》等,其中有多部年代剧跻身现象级爆款之列。这种井喷式增长,直观地体现在数据中:据观察者网统计,2023年央视黄金时段收官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TOP20中,年代剧题材就占据了其中7部。
短短几年间,年代剧就从“边缘题材”逆袭为“影视市场的黑马”。不过,尽管拥有“整个社会集体记忆”的先天优势,但年代剧要“精准直击观众心窝窝”,并非易事。
一部优秀的年代剧,首先要精准还原时代背景,真实描摹社会画卷。
《人世间》以周家三代人的命运起伏为主线,串联起知青下乡、恢复高考、国企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于小人生中窥见大时代的沧桑巨变。充满年代感的建筑、街道、生活用品唤起了不少观众的青春记忆。
《觉醒年代》紧扣“时代情绪+个体命运”,对历史细节的把控极为严谨,从北大红楼的内部陈设到街头巷尾的标语传单,从人物的服饰妆容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都力求真实再现,“历史显微镜”式的创作态度让那个思想激荡、风云变幻的时代扑面而来。
相比之下,有些年代剧却漏洞百出,让人“出戏”——要么是服装和道具不符合剧中设定的时代,要么是剧中人物的行为和台词严重脱离那个年代的生活环境……种种硬伤,让作品陷入“不可信”的旋涡之中,更遑论打动人心。
成功的年代剧,亦离不开鲜活的人物群像。
《大江大河》中的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一个正直坚韧,一个果敢鲁莽,一个精明油滑,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各自打拼,命运迥异。这种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刻画,使角色更具当代共鸣。
相比之下,某些年代剧的人物就过于脸谱化——革命历史剧必有“完美英雄”与“绝对反派”;家庭商战剧中,“大家长”与“败家子”永远针锋相对;知青题材少不了“理想主义者”与“落后分子”,以及“悲情女性角色”……这些“套路”不仅消解了时代与人的复杂性,也削弱了戏剧张力,实在让人难以共情。
真实的场景与立体的人物之外,杰出的年代剧不会对过去“简单复刻”,而是对社会议题进行深度挖掘与反思。
《山海情》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从宁夏荒凉的西海固地区搬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从无到有,建造了新家园的创业故事。剧中水花被迫嫁给出得起彩礼的人,这一情节是对农村落后婚嫁观念的鞭挞;《小巷人家》中的“厂内换房”“胡同拆迁”“知青回城”等桥段,无一不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住房问题。这种正视过去、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让它收获了8.3分的豆瓣高分。
反观某些年代剧,为了追求“流量”,刻意加入“花式噱头”,却严重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例如,抗战背景剧集增加“甜宠”元素,改革题材作品为制造话题编造出违背历史逻辑的商战阴谋……这种粗暴荒诞的“创作”,就像在青铜器上喷涂荧光颜料,既亵渎了历史,也侮辱了观众。
电视剧创作者们用镜头在历史长河中打捞记忆碎片,观众则在集体凝视中寻找着与当下对话的精神密码。年代剧要动人,就要拍出泥土渗入掌纹的粗粝,历史褶皱中的诗意,时光沉淀后的回甘。这种回甘并非糖精勾兑的廉价感动,而是岁月陈酿的复杂滋味。当镜头既能凝视历史沟壑中的血泪,也能仰望精神苍穹上的星光,年代剧才能真正成为民族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