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力再强大的AI,也难以尝遍人生百态,更无法表达真实的、人类独有的情感,无法记录与承载那些满心欢喜、热泪盈眶或悲痛欲绝的时刻。
■ 刘效仁
AI写作能取代人类吗?这或许是2025年以来各种社交平台、网络空间中最受热议的问题之一。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对于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AI写作能超越90%的写作者,但难以触及文学的核心价值。写作的本质是“发乎情”,是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而AI的创作才能是基于已有的数据和范本。麦家的一句话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和深思:“它(AI)流的眼泪是我们以往的、已有的大量的作家流下的眼泪,而未来的眼泪在哪里?机器不知道,但伟大的作家知道。”
文学是什么?百度AI都能够给出解释——文学是一种以文字为媒介,表达思想、情感、故事和观点的艺术形式。文学有不同的体裁和文体,例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剧本等,但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是共同的审美主题。
当然,文学创作在媒介发达的今天,已经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样貌。当下,人人都是自媒体,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有的人到了暮年,拿起笔来,书写自己的人生际遇与悲欢离合,一不留神,竟成了“网红作家”。无论是经典作家的手笔,还是业余作家的感怀,无论纸质出版物,还是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拥有各自的读者,一定包含着思想和情感,有着与读者能共情的生活体验乃至喜怒哀乐。
麦家所说的“眼泪”便是指这种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能够引起读者内心触动的体验与情感。有时候是感动的、幸福的眼泪,有时候是心酸的眼泪,有的是悲愤的眼泪,有时候是五味杂陈的眼泪。但这种流泪的过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鲜明特质,也是人类会创作文学的最初冲动——对弱者产生怜恤之情,悲其所悲,怜其所怜;对美丽的事物生出欣赏,对丑恶的事物本能的排斥。这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生命情感,恰恰是人类所独有的宝贵财富。
将目光投向几千年的文学史,可以发现在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中,采自各地的民歌《风》,堪称先民生产生活中情感的生动表达。其中,既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总之,文字中有感情在流淌,有灵魂在跳跃,有人性在闪烁。“如果有一天,10亿人认为AI写的诗比《诗经》更动人,文学史的话语权会向技术投降吗?”面对DeepSeek的这一提问,麦家直言,AI也许现在就可以写出比《诗经》还要好的《诗经》来,但我们并不需要AI的《诗经》,却永远都需要祖先留下来的《诗经》。
应该承认,AI写作自有其强大的功能。运用深度学习和大模型技术的DeepSeek,当下在有效处理问答、文本生成、代码编写等任务,特别是在理解上下文、语义分析和逻辑推理方面的卓越表现,已经远远超出了公众的想象,并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颠覆着公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包括写作的传统路径。
可大量数据虽然给了AI一种特异功能,但它一方面无法产生人类最本能、最发乎内心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AI写作所依赖的信息来源“鱼龙混杂”,因而会出错,甚至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当《平凡的世界》作者莫名其妙从路遥变成“朱大建”、白居易的代表作中无中生有出一篇“新丰折枝”、霍光从西汉权臣变成“清朝将军”……打开社交媒介,只要在搜索框输入“DeepSeek编造”“DeepSeek睁眼说瞎话”一类的词条,就会看见大量网友发文控诉DeepSeek在对话过程中提供假资料、假文献、假作者等信息。
因此,可以肯定,即便AI写作功能再完善、再强大,也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写作。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说,这篇文章“好得像机器写的一样”。但人类内心所真正需要的,可能并非客观意义上的“好”,因为人类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的文学亦不是。算力再强大的AI,也难以尝遍人生百态,更无法表达真实的、人类独有的情感,无法记录与承载那些满心欢喜、热泪盈眶或悲痛欲绝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