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繁昌北站。

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改造后的繁昌北站人潮涌动。繁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更是时光的容器、记忆的港湾、文化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空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生活充满情感的温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繁昌北站,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的区域中心,曾是皖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中转站,如今已是一条名为“繁昌北站1969”的现代化创意文化街区。
1967年开建,1969年正式启用,无数繁昌人由此外出追梦。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即由此换乘汽车开启黄山视察之行。近二十年,高铁呼啸而来,簇新的高铁站在城市周边“扎根”。2008年4月,这座承载着繁昌一代人城市记忆的传统铁路站点关停,结束了近40年的辉煌。
2023年新年伊始,繁昌区委区政府启动“繁昌北站区域城市更新项目”,在保留老北站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赋予其宜居、韧性、智慧、绿色、人文等时代内涵,以崭新的形象留住了满满的乡愁。今年春节前夕,首期开放,结合一系列新春创意文化活动,即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重拾记忆,感受废弃老站的全新活力。
“一封来信”加速老城更新
三年前,一封来自繁昌北站附近居民的信,摆在了繁昌区委书记瞿辉的案头。
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求拆除废弃十几年早已被垃圾、污水“塞满”的繁昌北站,营造干净清爽的生活环境。
彼时,这座废弃铁路站点的周边房屋稠密,涉及居民住户180余户,建筑年代大多距今50年左右,外观及配套设施陈旧落后,已成为“老破小”和“脏乱差”的代名词。再加上老站关停后年久失修、杂草丛生,过去的交通枢纽、老城地标,已经成了市民渴盼拔除的“眼中钉”。
熟知繁昌北站历史的区委、区政府审慎考虑: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这座站点承载着无数繁昌游子远行追寻梦想和归家团圆的脚步,见证了繁昌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是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时光之桥”。
“城市,不仅仅是单体建筑的简单集合,更是时光的容器、记忆的港湾、文化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空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生活充满情感的温度。”瞿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经过走访、反复论证,区委、区政府与市民达成共识,与其一拆了之,不如更新改造,保留其原貌,赋予其新的“生命”。
2023年年初,改造项目一经发布,就吸引了繁昌居民和繁昌在外游子关注的目光。
项目实施过程中,秉承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建设理念,繁昌区委、区政府创新建设方案,采用一体化工程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兼顾市政水、电、气、路、信体系化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创新发展思路,增加旧城改造的经济价值,定位中高端特色街区,通过文旅业态的打造和城市核心功能的提升,显著带动人流物流,拉动消费,打造城市文旅窗口,带动全区社会经济发展。
创新募资渠道,建立了期限匹配、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申请了城市更新专项债和地下管网改造特别国债用于建设阶段支出,突破旧城区改造资金瓶颈。
文旅融合遇见“新繁昌故事”
如今,漫步在焕新归来的繁昌北站,经过岁月洗礼的梧桐树越发高大挺拔,入口处的车站旅馆,老车站的车牌、候车室、月台等周边的旧建筑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城市会客厅、城市记忆馆、三联书店等公共空间,让人们既可以触摸历史,也可以感受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街区差异化引进的徽商故里等老字号餐饮品牌、漫猫咖啡等年轻人喜爱的餐饮文化,以及民宿酒店、文创基地等业态,都为有着千年文化传承的繁昌老城营造了承载过去、奔赴未来的文旅新窗口。
今年春节,依托中国春节申遗成功的历史契机,抓住传统文化新流量,繁昌区以繁昌北站为展示窗口,开展“寻味繁昌·中国年”系列活动,举办了各类文旅活动80余场(次),推出差异化、品质化繁昌春节旅游产品,为市民游客呈现“最繁昌”的年味。
数据显示,这个春节假期,全区接待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实现旅游收入增长26.5%。其中,繁昌北站“过年六天乐”活动启动以来,街区日均客流量超过两万人次,“繁昌·北站”微信指数总量突破11万,抖音平台“繁昌·北站”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达141.2万人次。
不只繁昌北站,近年来,繁昌区聚焦城市更新,实施城乡风貌全域提升三年行动,谋划了222个人民城市重点项目,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促进人居环境不断美化,功能配套加速完善,文化引领商业提档升级,以产兴城融合发展,城区显示度、辨识度、美誉度明显提升。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记忆,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漫步繁昌,文化印记标注在这个城市的各个时空:早在240万年前,繁昌就有古人类活动。新石器时期,先祖聚居繁衍,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自西汉至今,历史文化绵延从未断裂。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在境内登陆。
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繁昌深度挖掘以“人字洞”为代表的远古文化、“繁昌窑”为代表的中国青白瓷文化、“皖南土墩墓群”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青铜文化、“渡江第一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建设“红色中分”“诗画东岛”等一批省级和美乡村,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商业街区,梳理“繁昌故事”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
今年春节,繁昌发布的一条《繁昌·北站 怀念不如一见》短视频,引发繁昌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月15日,一批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繁昌人带着他们优秀企业家朋友,专程来到繁昌,以北站为媒,探访悠久的历史文化,探讨繁昌未来发展。
谈及以繁昌北站为代表的城市更新项目,瞿辉表示:“以文化为基,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全力推动城乡加速蝶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工业强区、百姓生活的品质之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