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农时 耕耘在春天里

——多地春耕备耕一线尽显“科技范儿”

    ▲在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农民驾驶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实施杂草防治作业。新华社发(周社根/摄)

    ▲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店子镇大杨村,农民通过操作安装在手机上的“现代农业远程控制系统”软件管护蔬菜大棚。新华社发(陈彬/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春分麦起身,田间春管忙。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行走在吉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随处可见抢抓农时的忙碌景象。农业机械开足马力整地播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育苗施肥、无人机穿梭于田地喷洒药剂……希望的田野又迎来了新一季的耕耘。

  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到2025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藏粮于技”,多次聚焦农业科技发展,强调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个春天,从齐鲁大地的智能育苗车间到三秦沃土的物联网农田,从东北黑土地的稻渔综合种养到三晋大地的物联监测系统,各种高科技、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上岗”,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大显身手,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智汇种地”为春耕注入“新引擎”

  “王教授,您看俺家的薯苗怎么都发红了呢?”……近日,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宝翔家庭农场农场主邰玉侠把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甘薯团队学术带头人王庆美拉到自家的育苗大棚里,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是由山东省妇联主办的“巾帼科技助农兴农直通车”走进临沭县的场景。活动当天,素有“甘薯皇后”之称的王庆美从脱毒苗培育到精准控温控湿,从减苗技术升级到立体种植模式,为当地种植户送上了一整套甘薯种植“秘籍”。

  春耕时节,在齐鲁大地上,越来越多的农业领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一线种植解决方案,指导他们从“会种地”到“智汇种地”。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日前,由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农村厅、临沂市政府主办的山东省2025年“智汇春耕”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此次行动从3月初开始持续至4月底,将在全省范围内组织超过5000名农业领域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农民解决春耕生产技术难题,培训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技术骨干,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在临沂市郯城县,30位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深入田间,围绕育苗育种、水肥管理、防冻抗旱等环节,为农户提供精准指导。仅一周时间,专家团队已覆盖12个乡镇,指导麦田1.1万余亩、蔬菜大棚170余处,解决技术难题230余件,培训技术骨干1800余人。此外,当地还通过“揭榜挂帅”项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专家与合作社签订对口协议,为春耕注入“智力引擎”。

  据介绍,自2023年以来,山东“智汇春耕”专项行动共组织超过1.33万名农业领域专家到基层指导春耕生产,指导农业种植面积2900余万亩,培训技术骨干超过5.27万人,惠及群众超过300万人。

  数字赋能解锁现代农业新图景

  无人机穿梭于田地精准喷洒药剂,农技专家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苗情,农户手持手机查看土壤信息……连日来,一场以“数字赋能”为亮点的春耕生产图景正在陕西省汉阴县生动铺展。

  据了解,为确保34.5万亩粮食、16.5万亩油料、14.9万亩蔬菜种植任务落地见效,汉阴县统筹推进粮油种植、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等工作,将种植指标精准分解到镇、村,通过建立“线上调度+线下督导”机制,动态跟踪任务落实情况,确保“田有人种、责有人扛”。

  为分要素、分环节抓好耕种管收全过程,持续发力提高技术到位率,汉阴县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发放技术手册800余份,推广了一系列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步通过微信群、短视频平台推送农技课程,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聚焦马铃薯、小麦、油菜等主要作物,汉阴县以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为支撑,推进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冬种地膜马铃薯1.2万亩,春种地膜马铃薯1.35万亩,露地马铃薯种植3.45万亩;已指导小麦田间春管面积1.2万亩,油菜田管面积14.5万亩;已开展月河川道油菜“一促四防”1万亩,开展小麦“一喷三防”0.2万亩。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农业生产正逐步实现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3月20日,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邓庄镇燕村,十余台新型旋耕机、播种机在田间展开演示,农技人员向现场农户详细讲解智能化操作要点。“株距、施肥量能在面板上精准设定,播种深度误差不超过1厘米。”一名技术员指着无人驾驶播种机介绍。

  眼下正值春耕春浇的关键时节,在山西省汾河灌区,从传统灌溉到小畦块节水,从人工操作到远程精准调配,当地借助数字化管理系统,让灌溉更加科学高效,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保障。

  据介绍,作为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汾河灌区承担着太原、晋中、吕梁3市7县(市)49个乡镇103.97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近年来,当地还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灌溉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过去浇地靠经验,现在数据说了算!”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西高堡村,农户们正忙着将大块耕地划分为0.5亩的小畦块,通过这种缩小灌溉单元的方式,配合数字化配水系统,水流通过地下管道可以精准输送至每块田地,较传统漫灌节水30%以上。

  农技培训铺就增收致富路

  在吉林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人勤春来早的忙碌景象。

  天刚蒙蒙亮,公主岭市南崴子村的塑料大棚里就亮起了灯光。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10个四米见方的水池,蓝谷水产养殖农民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理事长赵春雨正带着4名农户对水池进行最后的清理。“这个大棚是为养殖小龙虾苗准备的,这几天,我们要对池子进行消毒,再将废水排出,注入干净的清水。一周后,还要请技术团队对池水的溶氧、微生物情况进行监测。”

  2024年,合作社与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团队合作,打造了100多亩的稻田综合种养试验田,在稻田中养虾、养蟹。一水两用的新模式,带来了一田双收的好收成。“同样一块地,收益增加约40%,农户收入多了近10万元。”赵春雨介绍道。

  尝到新模式的甜头,合作社的农户干劲十足。今年年初,大家就围绕稻田综合种养制定了详细的春耕计划。“3月末清理大棚,迎接虾苗;4月中旬进行水稻育苗、田间管理;进入5月,挖水渠、平整土地,准备正式插秧;6月,将小龙虾放入稻田。”赵春雨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试验田的面积将扩展到500亩。

  农技培训是吉林省备春耕的重要环节。年初以来,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秋举带着科研团队,在多地展开技术宣讲,吸引400余名农户参加。王秋举告诉记者:“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调动了农户们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的培训主要围绕虾苗鱼苗的选择,稻田养虾的经济效益,以及水稻品种的筛选等方面展开,面对面解答农户在备春耕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希望用科技为农业生产注入新活力。”

  “听了王教授的培训课,我才知道稻田养虾、养蟹有这么多门道。”大安市力丰养殖家庭农场的一名农户说,“要在风口区域进行防逃检查,还要加深水渠深度,帮助水产动物在高温季节避暑,水稻的品种也有讲究,要选择抗倒伏的品种。今年,我家会在王教授的指导下,将有机稻田改为综合种养田。春耕生产是秋粮丰收的基础,希望今年秋天,它也能成为收益喜人的‘丰收田’。”

  (参与采写:姚建 姜军旗 党柏峰 李熙爽/王丹青 王森)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 4不负农时 耕耘在春天里 2025-03-24 2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