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道明亮的光线划过夜空,陨石穿过大气层,最终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从俄罗斯通古斯的神秘爆炸,到我国吉林的陨石雨事件……这些著名陨石事件的发生地,几乎都与居住人口的繁华地带保持着距离,这些“天外来客”似乎总是精准地避开人类聚居区,落进沙漠、荒原甚至海洋。小朋友们一定好奇,难道真的有某种神秘力量在保护我们?还是背后有科学道理可以解释?
地球的地貌本身就是“保护伞”
要解开这个谜题,不妨先看看地球的真实面貌。
原来,地球每天会吸引约100吨的太空物质进入大气层,其中大部分是小颗粒,最终化为流星在夜空中燃烧殆尽。真正能抵达地表的大型陨石并不多,且往往掉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这并不是因为城市有“护身符”,而是地球本身的地貌在发挥作用。
我们这颗蓝色星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剩下29%的陆地中,真正被人类开发为城市的区域,可能连陆地总面积的1%都不到。剩下的陆地也多是森林、沙漠、山脉和草原等区域。因此,从概率上来讲,陨石掉在荒郊野外的机会远远大于城市。
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向地球随意抛撒一把沙子,超过七成会落入海洋,剩下三成中的绝大多数会落在森林、草原、荒漠等无人区。
地球大气层是“第一道防线”
陨石在降落过程中,大气层会对它们造成强大的摩擦和冲击。这不仅让它们变成了耀眼的流星,还有效地减少了它们的体积和威力。
厚达100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看似温柔,实则是地外陨石的大熔炉。
以常见的小型陨石为例,当它们突然进入大气层时,表面温度会急剧升至2000℃以上,90%以上的星际物质在这个过程中会化为灰烬。只有那些体积较大、密度较高的陨石才能最终到达地表。
说到陨石为何总“偏爱”荒郊野外,有些人会联想到“神秘力量”。如果非要寻找“保护人类”的力量,大气层无疑是最佳候选。它不仅保护我们免受太空辐射,还对太空物体起到了“过滤网”的作用,将绝大多数威胁消灭在地表之外。
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正在构建另一重防护网。目前,近地天体研究机构持续追踪着2.8万多颗近地天体,其中850颗直径超过1公里。
2022年,DART探测器成功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验证了人类改变小行星轨道的能力。
尽管目前的技术还无法完全消除陨石威胁,但至少能为我们争取宝贵的预警时间。2023年1月,天文学家提前20小时预测到一颗陨石将坠入英吉利海峡,最终它按照计算轨迹化作一团绚丽的火球。
小朋友们,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或许应该转换思考角度:不是“神秘力量”在保护人类,而是生命本身选择了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木星以其巨大质量充当着“吸尘器”角色,月球稳定着地球自转轴……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共同构成了生命存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