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打破展厅围墙的文化摆渡人”

——贵州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以“她智慧”架起文化传承桥梁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这盏红军马灯,曾照亮过侗寨的深夜,也见证着毛主席和苗族群众的鱼水情深……”伴随着春日的微风,在贵州省凯里市第四小学的礼堂里,身着苗族盛装的讲解员赵英捧着文物复刻品,将1934年红军途经黔东南的红色往事娓娓道来。200多名学生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州博开讲啦》进校园活动的生动一幕,而让文物“活”起来的,正是博物馆里一支“娘子军”的智慧与匠心。  

  “我们要做打破展厅围墙的文化摆渡人!”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胡祖艳的宣言,正通过女性团队转化为实践。作为活动总策划,这位深耕文博领域的女馆长创新提出“文物+活动+互动”模式,集结多名女性讲解员组成讲解团队,将苗族银饰锻造、红军长征文物等文化符号转化为青少年听得懂、喜欢看的沉浸式课程。

  在凯里市第一中学的科普课堂上,线上直播活动比线下课堂更为热闹。直播间里涌进1.2万名网友,“90后”策划杨晓雯架起3台设备进行多机位直播,弹幕里“小姐姐讲解好生动”的点赞不断刷屏。这也是这支“娘子军”团队的别出心裁: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扩大覆盖面,在数字化传播中增强文化传承的趣味性与群众的参与感。

  从红军马灯到宋元陶罐,从侗族大歌到苗族史诗,博物馆的“金话筒”创造了独特的叙事密码。

  “金牌讲解员”赵英在演绎“毛主席送毛衣”的故事时,总会举起复刻的羊毛衫道具问:“这件跨越时空的礼物,针脚里织着共产党人怎样的情怀?”孩子们争相回答,通过追寻红色记忆,赓续传承红色基因。

  这支女性团队还将“共情力”转化为文化传播力。在“小小讲解员”培训环节,她们跪坐在孩子中间示范发音手势,并帮助孩子们提升讲解水平。

  当文化传承遇上“她力量”,坚硬的史册便有了温度,古老的文物开始歌唱。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的女性工作者们,正以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苗岭深处搭建起联通古今的文化之桥。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做打破展厅围墙的文化摆渡人”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2025-03-26 2 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