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速T1”与“小关”礼貌“握手”。
在3月26日举行的探馆活动中,会场内的人形机器人受到广泛关注。本次年会,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场景中,有15家企业近百台代表性的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睿/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耿兴敏 发自北京 3月26日,记者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筹备工作圆满完成。
据悉,在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筹办过程中,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着力推动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主要体现“四个注重”:
一是在论坛策划中更加注重前沿性。年会涵盖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众多前沿领域,紧扣“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汇聚全球顶尖智慧,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打造全球前沿科技的“风向标”。
二是在论坛组织中更加注重国际化。30余家国际组织与境外机构主办、承办18场平行论坛,29位国际组织与机构负责人参与平行论坛致辞、演讲、对话等环节。前沿大赛吸引美国、英国、瑞士等74个国家和地区的1298个境外项目报名参赛。技术交易板块34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成果首发、首秀。据不完全统计,论坛年会将吸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参会,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主舞台”。
三是在论坛议题中更加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的联动。人才是第一资源,论坛年会特别为相关科技人员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比如,面向青年人才,设置了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论坛和AI for Science青年论坛。面向留学生,策划了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和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面向女科技人员,设置了科技女性创新论坛等,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四是在论坛筹备中更加注重科技感。本届论坛年会精心打造了全流程、多维度的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前沿科技,让论坛不只是论坛,更是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
在运用新技术方面,论坛依托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打造了“中关村论坛智能体”。应用豆包AI同传系统,在实时提供文字翻译服务之外,利用声纹识别和语音拟合技术,实现用演讲者原声进行同传翻译,相当于一个人同时用多种语言演讲。此次中关村论坛广泛应用文生视频技术,在本次年会成果发布片、暖场片等视频制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部分视频实现了人工智能原创。综合运用裸眼3D、AIGC等前沿技术,营造奇幻炫酷的沉浸式艺术效果,打造未来已来、人机共生的全新感受。
在应用新产品方面,突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围绕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等诸多场景,将有15家企业的近百台代表性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年会的智能助手,营造“机器人无处不在”的科技氛围。例如:策划机器人科技秀,展示人形机器人全身灵活运动、多机协同运动等能力;机器人还将成为嘉宾的智能助手,与来宾进行包含语音、视觉在内的多模态交互。
在拓展新场景方面,今年论坛将打造无感通行的参会体验,全面使用电子证件、电子桌签、会场导航、座位查询等各类智能服务,覆盖从入场到落座参会的全流程;运用人工智能、动画特效制作和传播短视频、微短剧,优化线上元宇宙会场,为参会者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
在践行低碳化方面,全面贯彻绿色办会理念,会场搭建和布置全面使用可循环利用物料,论坛资料全部提供电子版,印刷品和文创产品采用可回收材料,例如论坛手提袋由回收塑料瓶与竹纤维制作而成。会场周边还将科学投放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