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镇新寨村景色。新平县妇联供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在滇中玉溪的青山绿水间,7万余户“美丽庭院”如繁星缀满乡野,将“一户美”升华为“全域美”。自2019年启动“乡村振兴巾帼共建美丽家园”行动以来,云南省玉溪市妇联以庭院为支点,撬动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三重变革。
截至2024年年底,玉溪市共建成“美丽庭院”70518户,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693支,培育出江川侯家沟“5520+10”治理模式、新平桃孔“三园经济”等多项创新实践。
从陶云祥的25平方米“植物园”到箐门口小组的荔枝产业带,妇联组织以“典型示范—机制创新—产业赋能”的递进逻辑,让庭院经济年均带动户增收1.2万元,农村污水治理率提升至69.18%。
这场由妇联主导的“庭院革命”,正在红土地上书写着“小美”聚合“大美”的振兴诗篇。
破茧:从“养花人”到“示范户”的星火燎原
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水塘镇哪喊小组,76岁的陶云祥用十年光阴完成了从养猪户到省级“绿色家庭”的蜕变。
2015年拆除猪圈后,他在25平方米空地上试种蔫玫瑰苗,在经历了37次失败后,终于让30多个花卉品种在此扎根。废旧轮胎改造成多肉花盆,朽木桩化身石斛兰栖居地,竹篱笆下开辟“共享茶亭”……他的庭院不仅成了香水柠檬与蝴蝶兰的竞技场,更成为当地妇联推广庭院经济的“活教材”。玉溪市妇联将其列入“美丽庭院”示范路线,组织159批次观摩学习,带动周边30余户打造“微花园”。
这种“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的裂变效应,源自妇联的精准施策。2019年起,玉溪市妇联构建“五美标准”(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种树栽花绿化美、特色农家协调美、家风家教文明美),推出“线上培训+线下指导”组合拳。在江川区,家政专家付洁带领“诚嫂”志愿服务队,现场教授农具收纳、厨具整理技巧。华宁县推行的“文明积分超市”,将清扫沟渠、养护绿植转化为可兑换生活用品的积分,激发3.58万亩绿化成果的自主管护。
在通海县大树社区,全国劳模赵思旺将庭院整治与蔬菜产业结合,通过“庭院+菜园”模式,带动社区年产值突破亿元。村民李美芳的庭院不仅种满玫瑰,还成为电商直播基地,日均销售鲜花5000束。
织网:“巾帼粉”与“党建红”交织的治理经纬
在江川区侯家沟村,550名巾帼志愿者构成基层治理的“神经网络”。张家头村38名“粉马甲”创新“5520+10”工作法:每周五开展志愿清扫,每月5日、20日集中整治难点,每日清晨10分钟“美颜时刻”成为生物钟。更精妙的是“双色网格”管理——1名党员带领1名巾帼志愿者,将17条街巷切割成20个责任区,实行“示范户—提高户—整顿户”动态评比,被评为示范户的获赠绿植并张榜表彰,整顿户则纳入“陈规陋习记录簿”重点帮扶。这套机制使该村95%庭院达标,节省年均保洁支出12万元。
妇联的治理智慧在多地开花:新平县桃孔村推行“党员+群众”双轨积分制,将垃圾分类与邻里互助纳入评分,积分可兑换农资或抵扣医保费用;澄江市松元村建立“镇干部包村、党员包片”网格,17个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控入湖河道。这些创新使玉溪农村污水治理率跃升至69.18%,高于全省均值。
而红塔区小石桥乡的“以奖代补”机制,让12个自然村争夺“五星庭院”荣誉,季度前三名可获得20万元建设资金,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循环;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曼来镇,玉溪市妇联引入物联网技术监测庭院环境,通过“绿美积分App”实时上传整治成果,村民可凭积分兑换智能家居设备。同时,曼来镇还开发了“庭院管家”小程序,提供植物养护、垃圾分类等在线课程,累计培训妇女2.3万人次。
生金:从“风景美”到“产业兴”的价值跃迁
元江县曼来镇箐门口小组的蜕变,印证着庭院经济的乘数效应。这个曾以芒果种植为主的山村,在妇联组织的引导下将38家庭院改造为“可食地景”:荔枝树荫下摆放藤编桌椅,龙眼枝条编织成景观廊道,农家小院变身“荔枝宴”体验馆,每年带动户均增收2万余元。村民李美芳的庭院私房菜馆,将“土八碗”改良为荔枝炖鸡、鲜花米线等创意菜,年营业额突破30万元。
这种“农旅融合”模式在玉溪已成体系:通海云秀玫瑰合作社开发精油提炼技术,使玫瑰亩产值从3000元跃至1.8万元;峨山彝绣工坊将非遗技艺融入家居装饰,刺绣抱枕、窗帘成为庭院经济的畅销品。更具前瞻性的是数字赋能——红塔区“数字果园”通过物联网监测蓝莓糖度,使精品果溢价300%;江川坤宇花卉搭建直播基地,24个家庭农场日销多肉10万株。2024年,玉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67亿元,科技贡献率超65%,7万余户庭院正从“颜值担当”进阶为“发展引擎”。
玉溪市妇联还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绿美贷”,为705户庭院改造提供低息贷款,最高额度达20万元。在江川区光山村,普春波响应号召率先种植多肉34亩,年收入50多万元。她还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传授技术,带动村民发展多肉产业,助力光山村实现年产值超300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