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让伤口“长”出了希望

——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安徽省安庆市一一六医院护理团队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王小芳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王小芳

  清晨的阳光透过重症监护室的窗户,轻柔地洒在李奶奶的病床上。护士小陈正小心翼翼地为她更换敷料,指尖掠过的骶尾部创面,如今已结出淡粉色的新肉。

  “谢谢,谢谢!是你们让伤口‘长’出了希望。”老人眼角泛着泪光,颤抖的手紧紧攥住护士的衣角。这是安徽省安庆市一一六医院护理团队用56天书写生命奇迹的动人一幕。

  两个月前,李奶奶因感染性休克入院,骶尾部巨大的4期压力性损伤深可见骨,脓性分泌物散发刺鼻恶臭。面对这样棘手的状况,护理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伤口护理小组迅速行动,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精准制定治疗方案。她们每日精心换药,动态调整策略,历经56天精心护理,创面缩小至原面积的1/4,感染指标全面转阴,让李奶奶重燃生活希望。

  多年来,一一六医院护理团队的492朵“铿锵玫瑰”默默耕耘,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为患者撑起希望的天空,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真谛。今年,该团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治愈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共情的温度

  乐观积极的心态对患者康复极为重要。作为安庆市“妇女微家”示范点,团队以“专业、仁爱、勤勉、合作、奉献”为核心价值,打造有温度的护理文化,设立“心灵驿站”,为患者提供心理咨询达200余人次。

  在肿瘤三病区,乳腺癌患者李女士曾因化疗副作用陷入崩溃。护士长王觅觅发起“心灵围炉”活动,让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围坐,分享生命故事,责任护士小程每日握着李女士的手,陪她回忆女儿婚礼的细节,帮她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李女士颤抖着双手在镜子前戴上假发,再次绽放笑容时,护理团队也舒了口气。“治愈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共情的温度。”王觅觅说。而这种“技术+人文”的护理理念,让该院连续五年患者满意度高达98.7%,锦旗与感谢信堆满了护士站。

  “以前去医院要全家出动,现在手机一点,护理就能上门!”失能老人王大爷的亲属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感叹道。

  几年前,该护理团队率先打造“互联网+护理”平台,将胃管更换、伤口护理等服务延伸至百姓家中,她们还将慢病管理课堂搬进社区、厂矿,年均开展“健康安庆行”公益项目百余场,惠及1.5万人次。

  将南丁格尔精神化作守护生命的微光

  据了解,该团队还创新开展多种延续性护理服务,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访视等,为患者提供院外康复指导,服务覆盖5000余名出院患者。通过“线上轮训+线下驻点”,她们为中国融通医疗健康集团26家成员医院定制护理质量提升方案,让优质护理资源跨越地域界限,在集团成员医院树立“安庆标杆”。

  从白发老人到襁褓婴儿,她们用专业延续尊严,用温暖抚平遗憾——

  在临终关怀病房,92岁抗美援朝老兵郝爷爷的床头,护士们总会轻轻整理他的军功章,陪他重温烽火岁月。“生命至最后一刻都值得温柔以待”,这是团队坚守的信念。

  在新生儿监护室,面对出生仅28小时突发气胸的婴儿,护士们在黄金救治时间内完成胸腔闭式引流,用“鸟巢式护理”护佑新生,以“袋鼠式护理”抚慰焦虑的父母。

  从重症监护室到社区街巷,从肿瘤病房到新生儿暖箱,安庆一一六医院护理团队将南丁格尔精神化作守护生命的微光。

  她们用27项专利、43项科研课题革新护理技术,用“心灵驿站”“网约护士”延伸服务半径,更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让“专业、仁爱、勤勉、合作、奉献”的誓言在皖江大地绽放光芒。

  近五年来,该团队已累计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继教30项,年均培训全国护理骨干2000余人次,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项,院级科研课题40余项,护理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五年来,她们获评90余项国家、省、市级荣誉,以“先锋队”的姿态、“创新者”的锐气、“守护神”的温情,以坚韧与专业技能,扛起了“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千钧重任。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你们让伤口“长”出了希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 王小芳2025-04-02 2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