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黑龙江省妇联家庭助廉正家风“三进”行动将廉洁文化、勤廉基因浸润到每个家庭细胞。近两年,“家庭助廉一堂课”线下巡讲53场,覆盖30家中省直机关和全省各市(地)以及部分县(市、区),线上听课人次突破24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党和人民是咱家的恩人,不能忘记这份恩情……”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学术报告厅的聚光灯下,77家省直单位“一把手”及配偶屏气凝神,注视着舞台上原省委书记李剑白的外孙女李姗姗与用AI技术“重现的姥爷”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书记的谆谆教诲回荡在会场,不少家属潸然泪下。这是黑龙江省妇联家庭助廉正家风“三进”行动中的一幕,也是龙江大地以红色家风涵养勤廉文化的生动缩影。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来抓。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黑龙江积极建强家风教育阵地,推动勤廉家风教育进党校、进机关、进家庭,引导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立家规、正家风,夯实清正廉洁、勤政务实思想根基。
进党校课堂:红色基因激活“头雁效应”
“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生前不遗余力弘扬抗联精神。她不辞辛劳地往返于深山密林、湿地雪原,寻找抗联烈士的遗骨遗迹。如今,孙女陈晨接过奶奶的接力棒,投身抗联精神的宣讲事业。在抗联标语碑前,李敏曾在此教陈晨唱《露营之歌》,如今,陈晨又在碑前教上小学的儿子唱《露营之歌》,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红色家风的传承力量。”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参加家风故事分享会后,黑龙江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平说。
作为“三进”行动的重要阵地,省委党校特别是红色家风主题教室已成为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必修课的“打卡地”。
教室内,革命领袖、龙江优秀精神代表人物、当代典型的家风故事依次陈列。同时,警示教育展厅也为党员干部及其家属敲响拒腐防变的思想警钟,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感悟家风建设重要性。
省委党校副校长阎喜凤介绍:“这里有37户全国和省级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的故事,包括‘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节俭奉公、忠诚履职’、全国首届文明家庭贾秀芳‘孝老爱亲、清白传家’的家风故事。”
2024年国庆节前,“勤廉龙江好家风”故事分享会在省委党校学术报告厅举办。通过AI技术“复活”的李剑白与外孙女共同朗诵《延安,我心灵的故乡》,诗句化作光影在会场流淌;陈晨带着儿子现场演绎抗联战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悲壮场景;“时代楷模”马旭夫妇“捐资助学、清贫自守”的事迹被改编成情景剧,让观众热泪盈眶。
进机关巡讲:精准滴灌筑牢思想防线
“看到曾经的同事因家风失范落马,我深受触动。作为家属,我们必须当好‘廉内助’。”某领导干部家属在听完讲座后发出感言。这是省妇联联合省纪委监委开展“家庭助廉一堂课”巡讲的生动场景。
“我们会针对不同行业设计‘课程菜单’。”省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霞介绍,过去的两年间,“家庭助廉一堂课”线下巡讲53场,覆盖30家中省直机关和全省各市(地)以及部分县(市、区),线上听课人次突破24万。课程结合王进喜、梁军、于海河等龙江红色家风故事,聚焦解读《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核心要义。该课获评省直机关“业务大讲堂”精品课,龙江干部教育网络学院注册学员完成本课选修率达79.7%。
在绥化农村,“好家风积分超市”将廉洁齐家纳入评分体系,在七台河市,原创廉政舞台剧《变脸》巡演观众场场爆满,在伊春林区,“家庭助廉流动课堂”开进林场职工之家……一系列创新载体让廉洁教育从“会场”延伸到“现场”。
进家庭浸润:全媒体矩阵织密防护网络
冬奥冠军任子威一家人“为国争光、清白做人”的家风故事,让广大观众看到新时代家庭的担当。在龙江卫视《驿站·家风》栏目播出的30户家庭故事中,还包括援藏固边又接力扶贫的王景程家庭、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赫哲族刘磊家庭等典型。
作为黑龙江省妇联“家家幸福安康工程”重点出版刊物《家庭之美》家风故事读本,配套解说视频覆盖11.9万户家庭;在佳木斯市,“半条被子”传承人王秀英家庭70年坚守廉洁承诺的故事被改编成广播剧;在绥芬河市,“写廉画廉”活动征集到300幅家庭廉洁主题作品。“我们建立‘纪委出题、妇联答题’协同机制,将《每季一案》中的家风案例转化为教育素材。”王霞介绍。
在省妇联组织的“勤廉家庭创建行动宣言”仪式上,家庭代表庄严承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勤廉家庭。”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黑龙江省通过“三进”行动将廉洁文化、勤廉基因浸润到每个家庭细胞。
随着“三进”行动在黑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加重视家风建设,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廉洁文化建设得到有力推动,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