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 王秋珍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得主,全国作文优秀指导老师,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一初级中学语文老师)
1 试题再现
阅读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带我们穿梭于不同时空,领略各异的人生风景。当合上书本,那些精彩的情节、深刻的思想,是否仍在你的心间回荡?
要求:请选择一本触动你的书,分享你的阅读感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2 写作指导
写作世界上有三种风景,第一种在眼里,第二种在心里,第三种在文学作品里。写读后感能将文学作品里的风景种在心里,从而造就第四种风景。写读后感能更好地消化阅读的内容,将阅读和思考相结合,从而加深记忆,领悟阅读的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分量的读后感呢?
标题独特,激发阅读
好的标题让人眼睛一亮,产生阅读欲。读后感的标题分两个,一个是副标题,直接用《读×××有感》表示。另一个是正标题,往往点出文章的观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短语。比如《爱就一个字》《给青春的跑车装上后视镜》等。因此,拟题前要先梳理思绪,问问自己阅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提炼出观点,再浓缩为题目。
引述全文,提出观点
同学们可以在开头引述或概括全书内容。引述须精简,抓住最触动自己的一点简要表述。否则,会本末倒置。观点的提出要自然独到明确,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最简单的做法是对标题做一定的拓展。
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抓住观点,联系实际,展开议论,往平面铺展,往深处拓展。可以联系社会实际、结合历史教训、分析当前形势、结合自身经历。论述时,不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或正反举例,对比鲜明。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论述,认同、欣赏你的观点。可夹叙夹议,也可先简要叙述,再加以议论。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这部分可照应前文,强调观点;也可提出希望,引发思考。不管何种方式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可空喊口号,不着边际,虎头蛇尾。
3 学生习作
那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读《阿克苏的风吹来》有感
■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一初级中学七(3)班 楼逸凡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这个开了加速器的时代,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无疑是一件最有趣的事了。正如杨绛先生所言:“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阅读能让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一本好书,仿佛开启一次心灵旅行。《阿克苏的风吹来》便是这样的书,它引领我走进内心深处,聆听心底的声音,感受生活的美好。初读此书,我便被作者王秋珍如诗如画的文字深深吸引。书中,阿克苏的风有生命,裹挟着沙尘与故事,带着久违的纯真与感动,轻轻拂过心田。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穿越无垠沙漠,领略阿克苏的壮丽风光,就像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带读者领略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魅力一样,它也让我沉浸式感受那里的独特风情。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每个角色都充满活力,他们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个章节都充满未知的惊喜。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将看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经历描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在欢笑中感受到生活的多样和人性的温暖。
书中《睡胡杨》一文写道:“黄,一望无际的黄,摄人心魄的黄。以英雄的姿态,傲立于茫茫沙漠。根系穿透厚重的时空,枝丫折断苍鹰的翅膀。”我尤为喜爱书中描绘的睡胡杨,在茫茫沙漠中,它们犹如身经百战的战士,用坚硬身躯挡住风沙,“左冲右突,誓死不降。它们傲然挺立,把自己站成了壮士的模样。从此,世上多了一方英雄的群像,人间少了绚丽逼人的鲜黄”。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塞罕坝的建设者们,他们像胡杨一样,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自我探索的哲学书。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传达了坚持、勇气、爱与师生之情等深刻道理。《老师,需要帮忙吗?》一文描绘了一对师生因一次打扫卫生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学生主动帮老师打扫,老师每天给学生带早饭,学生打架老师也不怪罪,他们从师生变成好友。这不禁让人想起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展现了温暖的师生关系。
这本书教会了我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感悟和勇气继续前行,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点评:
这篇读后感开篇引用名言点明阅读意义,自然引出对《阿克苏的风吹来》的感悟。论述中,先赞文字优美,借余秋雨类比,凸显书的独特风情;又分析人物、故事,借睡胡杨联想塞罕坝建设者,再挖掘书中哲理,用陶行知事例强化师生情论述。全篇阐述个性,紧扣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