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打造“惠吉万家”家庭教育品牌

三维齐发力 驱动家庭成长“新引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吴淑芬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吴淑芬

  春日的庐陵大地,一场场家庭教育课在社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讲,万名“爱心妈妈”奔走在乡村开展结对帮扶,22座家风馆里红色研学课程火热进行……这是江西省吉安市妇联打造的“惠吉万家”家庭教育品牌生动图景。

  近年来,吉安市以“规划+部署”“宣传+宣讲”“阵地+队伍”三维发力,让家庭教育从“文件”走进“屋檐”,从“课堂”融入“日常”,探索出一条“政策引领、文化浸润、全域协同”的家庭教育新路径。

  破茧成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育人新范式

  “过去总担心孩子叛逆期沟通困难,现在在社区家长学校就能‘点单’专家课!”吉州区北门街道居民李女士感慨。

  这一转变源于吉安市在市中心城区开展的百场家庭教育讲座,讲座采取“群众点单、社区派单、讲师接单”模式,全市2929个村(社区)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试点“家校社”三方签约,学校定期家访、社区组织亲子活动、家庭参与培训的“责任清单”让教育责任看得见、摸得着。

  更令人瞩目的是,针对涉案未成年人家庭,吉安推出“警示—教育—救助”全链条服务,累计开展强制家庭教育指导130余次;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关爱档案管理,3万份成长档案成为孩子成长的“护航日志”。

  润物有声:家教课堂遇见庐陵红色文化

  在新干县“家润童心家庭文化沙龙”,睿益社工组织负责人孙赛赛带领家长进行角色扮演,分析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万安县开展“惠爱家”家庭教育行动,组织心理咨询师走进物流园区,为新业态群体家庭送去沟通技巧课……这些“接地气”的家教场景,正是吉安市妇联深耕“一县一品”的创新实践。

  “吉安有着丰厚的庐陵文化、红色文化,把这些故事编成情景剧,孩子们演得入戏,家长们看得欣慰。”吉安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当地将红色家风融入现代课程,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创新打造“村口古树下的家风课”“小区凉亭里的亲子活动”等特色项目,将传统庐陵文化送到村头巷尾、让红色家风故事在社区广场流淌。

  据统计,2024年吉安市共开展家庭教育实践活动680场,其中94.6%的家长认为“课程接地气、方法易操作”。

  爱如星火:“爱心妈妈”持证上岗照亮困境儿童

  “与其给孩子买新书包,不如教会他们自信微笑。”“爱心妈妈”王月清的这句话,道出了吉安3万名“爱心妈妈”的心声。这支由教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队伍,前不久参加了全市“爱心妈妈”赋能成长培训班。经过家庭教育指导师认证考试后,她们带着家庭教育知识走村入户,每年完成4场以上社区(村)服务和结对帮扶的“硬指标”,将科学育儿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在泰和县“阳光驿站”,留守儿童心悦在“爱心妈妈”指导下完成第一幅水彩画;在吉水县老祠堂里,三代同堂的家庭执笔共书《家训长卷》,在墨香中传承着庐陵古训。

  启航新程:构建“15分钟家教服务生态圈”

  如今的吉安,已形成“市指导中心—县区分站—村社网点”三级服务体系,打造出“标准化阵地+特色化场馆”双轨模式。22个家风馆中,有6处入选省级红色教育基地。

  “我们要让家庭教育像空气一样自然流动。”吉安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文化浸润工程”,联动电视台开发AI家风宣传片,持续擦亮“惠吉万家”品牌,为千万家庭注入幸福力。

  从政策创新到文化深耕,从机制破冰到服务升温,“惠吉万家”的实践印证:当家庭教育跳出“说教式”窠臼,化作可触摸的非遗体验、可感知的红色故事、可参与的亲子共创,便能真正点燃家庭的成长力。这片浸润着庐陵文脉的土地,正以家的温度书写着中国式家庭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

中国妇女报妇女工作 3三维齐发力 驱动家庭成长“新引擎”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旭 □ 吴淑芬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