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周洁梅
4月的浙赣边界,春意正浓。嗒嗒的点钻声、咔咔的组装声……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三生三世喜扇”巾帼共富工坊的加工点,这些声音与春日的微风、妇女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合成了悦耳的助农增收奏鸣曲。
工坊里,45岁的蓝燕手指翻飞,将精致的花钿精准地贴到绸缎扇面上。“一天做50来把扇子,挣200多元,还不耽搁接孩子!”她笑着展示手中的半成品。
“三生三世喜扇”巾帼共富工坊位于浙江省常山县和江西省玉山县交界处,产品分为内销和出口两大类,其中喜扇、团扇、手捧花等主要销往苏州、武汉、西安等国内批发市场,耳饰、头饰则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
在蓝燕的身后,展品区陈列着工坊的“明星产品”——国潮爆款的喜扇和跨境热卖的耳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所有的产品都是我们自主设计打样的,客户确认后再批量生产。”工坊负责人黄火发拿起一个色彩斑斓的耳环介绍,像这样的小饰品,都是团队深入巴基斯坦等地采风,融入当地特色元素进行设计的,单个饰品的跨境利润高达30%。
“别小瞧这些小东西,它们就是我们的‘共富密码’,每天都要发出1万多件呢!”正在打包的姜海仙笑着说。
前两年,来料加工的外贸出口量有所下降,黄火发把眼光转向了当时冷门的“喜扇”加工来进行突围:“我们工坊里很多都是‘妈妈岗’,非常需要这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想着再难也不能让大家失业,所以就尝试着开辟了新的业务。”
没想到,这把满满都是传统元素的喜扇很快就受到新人们的热捧,变成婚庆市场上的“爆款”。“三生三世喜扇”巾帼共富工坊则一跃成为周边工坊的“领头羊”。今年开工以来,工坊订单额超400万元,仅加工费就发放了60余万元,同比增长10%。
“小饰品来料加工具有门槛低、时间灵活的优势,受到了村中留守妇女的欢迎,她们日常需要照顾家庭,出门打工不现实,正好可以利用空余时间从事来料加工,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赚钱。”黄火发说。目前,工坊共吸纳了70余名农村妇女灵活就业,让她们实现了“送完孩子上学就到岗,月均增收3500元”的梦想。
下午五点半,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岩瑞镇的朱小燕收拾干净工位,骑上电瓶车返程回家。“跨省上班也只要20分钟,月工资4000多元,这比我在老家工厂上班还赚得多。”像这样的“省际通勤族”,在工坊占比达20%。
据了解,因为地处省际边界,“三生三世喜扇”巾帼共富工坊采用了“主车间+卫星站点”的模式,在浙江常山进行新品研发、产品加工、质检打包等,同时在江西玉山设立了分站点,承接基础工序,因此吸引了不少玉山县的妇女前来就业,带动了省际妇女共同富裕。
“今年,我们计划把来料加工和巾帼直播结合起来,新增部分直播岗位,让更多‘妈妈岗’变身‘共富岗’。”对于未来,黄火发有了新目标,接下来,工坊将尝试向直播间“进军”,多渠道拓展销售途径,在增加销量的同时丰富岗位类型,从而带动更多妇女群众在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