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耿兴敏 发自北京 近日,北京市中关村街道司法所热闹非凡,第一期“毗邻善治·共解邻忧”调解工作交流会成功举办,这标志着“解忧铺”正式开张,为社区疑难纠纷化解按下“加速键”。
专家破冰“邻里纠纷”
中关村街道司法所是北京市司法局于2021年在街道建立的立法联系点。此次交流会聚焦邻里纠纷,吸引了该街道西里社区、红民村社区、知东社区等多个社区积极参与,共同为和谐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中关村街道司法所所长田甜介绍,特聘调解专家闫煜华曾是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三级警监,也是北京市知名品牌调解室《闫煜华工作室》的主理人、一级人民调解员与资深社会心理指导师。她的到来,为交流活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在场的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们对后续调解工作充满期待。
交流会筹备前期,工作人员广泛收集各社区存在的疑难问题,相邻关系纠纷成为焦点。
在活动案例分享环节,西里社区工作人员率先讲述了一起楼道公共空间使用纠纷:两户邻居因一方长期堆放杂物引发矛盾,多次协调均未成功,邻里关系降至冰点。红民村社区与知东社区也分别分享了入户门开启方向、自行车停放等邻里纠纷案例,桩桩件件,反映出社区生活中常见却又棘手的矛盾。
面对这些复杂且棘手的案例,闫煜华凭借其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给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调解策略。“处理这类纠纷,不能只依赖法律条文,更要兼顾人情冷暖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她强调。
小实招化解大干戈
居民们学到很多实招,比如先梳理诉求人之间的关联,从细微处寻找突破口;沟通时摒弃自说自话,站在当事人角度剖析问题;调解关键在于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同时还要懂得借力,转换角色定位。
“交流经验,没有冗长的说教,闫老师结合一个个生动的真实案例展开分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纠纷处理技巧娓娓道来。”参会居民对讲座内容,连连点头称是。
在活动中,各社区踊跃发言,毫无保留地分享调解经验。有的社区分享了在调解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社区志愿者的力量,有的则交流了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合作的成功经验。这种群策群力的方式,让交流会成为社区治理经验的“分享库”与“加油站”。
参会的社区工作者们直言交流会实用性拉满,和日常工作高度契合。“形形色色的调解案例,直观呈现出调解工作的复杂与多变,也察觉到自己在沟通中的不足,下次处理纠纷心里更有底,更能找准突破口。”
据悉,本次交流会是“解忧铺”系列活动的第一期。后续还将开展第二期“家宁和议·细研家纷”以及第三期“居物谐商·齐磋业纠”,分别聚焦家庭纠纷与物业纠纷,持续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全面的支持。
“中关村街道司法所‘解忧铺’的成立,是街道在创新社区治理模式上的重要探索。通过定期举办调解交流活动,整合各方专业资源,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调解服务。”田甜表示,“解忧铺”将不断探索创新,持续推动社区治理水平迈向新高度,助力打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