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篆刻被称为“方寸之间的乾坤”,它以汉字为载体,融合书法、雕刻与文学,是中华文明独有的艺术形式。
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在“一方印章”里挖掘出不一样的文化创新和美育传承。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活水,从高校课堂到乡村小学,从上海校园到法国塞纳河畔,搭建起文化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出去”“活起来”。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开启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培养,2020年,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并在同年成立学生书法篆刻方向专业社团“大夏印社”。基地依托美术学院书法系,构建起专业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浸润、社会服务延伸“三位一体”的传承传播体系。
“篆刻是古文字的活化石,是特有的标题文学形态,是连接诗、书、画的重要桥梁。”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基地负责人张索教授看来,以古文字为载体的篆刻,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是人们体悟汉字魅力和传统艺术形态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张索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基地充分发挥篆刻的独特文化优势,用刻刀镌刻历史,用印石承载文化,用印蜕传递艺术,以印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中法建交60年之际,基地组成书法篆刻工作坊团队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在法国巴黎和里昂举行的以“汇流”为主题的系列人文交流活动,举办了“汉字的魅力——华东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作品展”“汉字走进法国校园——中国书法篆刻图文展”和6场书法篆刻体验活动。在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著名汉学家、西泠印社法国唯一社员——龙乐恒先生赠予团队一方拟秦印“如意”印章,大家相互传阅,颇为感动。团队向法国师生讲解篆刻的工具、刀法等,与大家一起磨石、写印稿、执刀、刻印、钤盖。大家在刀与石相碰的乐趣中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共筑中法深厚友谊。
“她力量”传播“金石语言”
张索告诉记者:“当下高校书法教育中,女生占有很大比例,她们的书印艺术水平正在蓬勃发展,势头猛进,这也启迪教师团队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展现女生书法篆刻的艺术底蕴。”
“彤管风雅”“二月柳风”“芳树流丹”“诗翰婉清”,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篆刻基地都会举办女生书法篆刻主题展。今年的“云笺心语——女生日记书法作品展”展出了29名在校女生的毛笔日记书法作品,以小品形式生动呈现了大学生在校园的生活与学习状态,从用纸、用墨到视觉效果,皆细致入微。一幅幅作品既是女大学生学业成果和扎实功底的展示,又体现出她们将一腔热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刀尖,细腻表达灵气与思考的真情实感。
据张索介绍,为弘扬中华优秀家风,彰显传统艺术魅力,华东师范大学拟于今年5月举办“百印颂家风——华东师范大学篆刻作品展”,该展将依托基地,组织书法篆刻方向研究生共同创作100枚与家风有关的典故、名言警句等系列篆刻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中华优秀家风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为家庭文明建设和传统篆刻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正处于当代中国女性书法篆刻从发展期向新盛期过渡的阶段,社会各界对女性书法篆刻日益关注,女性书法家印人‘老—中—青’年龄梯队逐渐成形,高校女师生印人群体交流日益趋向专业化、组织化。人工智能AI、人机交互、思维变革等新技术和新思想,促使当代女性书法篆刻进入实质性的新发展时期,女书法家印人的思考与实践开始步向全息和多元。她们更趋向于用现代专业语汇表现精神性灵,力图探索篆刻艺术传承和创新性转化。”上海女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顾琴表示,华东师大师生正紧扣文化变迁的风口,力行书印美育和传播,在笔墨刀痕的动手过程中传递汉字智慧,以书印文化阐释“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