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榜山基地项目已完成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蓝莓大棚建设。陈超/摄

工人们在车间分拣蓝莓。高嘉蓉/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日前,在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澄江绿康农业的智能大棚里,佘玉冲手指轻捻,将一颗果实饱满的蓝莓摘下放入篮中。“今年最高卖到280元1公斤。”她笑着说。这样的场景,正是澄江蓝莓产业从1.0版到5.0版跨越的缩影。
从3亩试验田到1.52万亩现代化基地,从贴牌代工到自营出口,澄江蓝莓的20年,是一部高原农业的转型史诗。
20年前,澄江县为保护抚仙湖放弃传统作物,引进蓝莓试种;如今的澄江市,已成为全国蓝莓优质产区,1.52万亩蓝莓年产值超9亿元,带动2.8万名采摘工就业,其中女性占比超70%。
这颗“蓝色宝石”,正以生态循环、数字智能和全产业链模式,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工业化“量身定制”助蓝莓增收
走进绿康农业的5.0版基地,传感器密布的大棚宛如“蓝莓ICU”: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滴灌,虫情监测仪实时预警,小型气象站调控温湿度。
技术员许春介绍:“‘智慧保姆’让每亩节水30%、A级果增产30%,亩产值从最初的2万元跃升至15万元。”这种工业化思维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监控大棚酸碱度、EC值等关键指标,实现精准种植。
澄江蓝莓的种植史也是一部技术进化史。2004年,左所社区试种3亩地栽蓝莓,亩产仅400公斤;2010年,进入2.0版,通过测土配方、调整土壤酸碱度,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亩;2017年,3.0版采用半基质栽培,产量突破1吨;2021年的一场霜冻意外催生大棚革命;如今的5.0版已实现“全基质+尾水循环+数字化管理”。
同时,随着大连大学育种中心、百锐蓝等技术企业陆续入驻,更让澄江成为种苗繁育高地,年输出优质种苗800万株。目前,全市1.42万亩蓝莓完成设施化改造,仅剩0.1万亩传统地栽,生态效益显著——抚仙湖径流区面源污染下降超25%。
“新品种种植当年就能见效。”澄江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陈春表示,通过智能大棚种植,挂果周期从3年缩短到1年,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回本”的高效农业模式。这种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产量,更确保了蓝莓品质的稳定性,为澄江蓝莓赢得了市场口碑。
冷链升级让优质蓝莓“当日抵京”
凌晨4点,万海社区的蓝莓分拣中心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对蓝莓进行分级包装,贴着“佳品云蓝”标签的精品果盒被快速装入冷链车。“我们的蓝莓糖酸比适中、甜脆爽口,14小时后就能出现在北京SKP超市的货架上。”云蓝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目前,澄江蓝莓已建立起覆盖全国23个省会城市的销售网络,并通过抖音、美团等平台实现48小时直达消费者。
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是澄江蓝莓走向全国的关键。依托距昆明52公里的区位优势,澄江构建了高效的冷链运输网络。每天清晨采摘的蓝莓,经过严格的分级、包装后,通过全程冷链运输,确保新鲜度。
“以前最远只能卖到省内,现在北上广深都能吃到当天的澄江蓝莓。”一名从业10年的运输司机说。2023年,澄江蓝莓更是成功出口东南亚,迈出了国际化步伐。
品牌建设同样功不可没。“澄江蓝莓”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绿色食品认证为产品品质背书,鲜果价格较普通品种高出30%。
“以前都是贴外地品牌,现在‘澄江蓝莓’这个区域公共品牌越来越值钱。”种植户李成林感慨道。深加工链条的完善也为品牌增值提供了支撑——昊海公司的蓝莓酒生产线年消化5000吨次果,“泊蓝时光”品牌果汁填补了加工空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小浆果托起乡村振兴大梦想
“在基地上班,剪枝一天能赚140元,比种地强多了!”农村妇女张红兰一边熟练地疏花一边说。像她这样的女性务工者,占澄江蓝莓产业劳动力的七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采摘季日均需要2.8万名工人,万海社区创新的“村办企业+民办企业”模式,让156亩撂荒地变身“就业摇篮”,带动400名妇女实现季节性增收。
蓝莓产业的“联农带农”效应远超预期。全市420家经营主体中,363家是散户,政府通过《采果工队伍建设意见》推动零工向职业工人转变。
技术培训让传统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龙街街道定期举办疏花疏果培训班,62岁的王阿姨经过培训后成为“五星级采摘工”,月收入近4000元。“既照顾了家里,又能挣钱,这样的工作很适合我们。”她笑着说。
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在此完美交汇。蓝莓产业每年支付农民工工资约3亿元,提供3000个稳定岗位,让抚仙湖保护与农民增收不再矛盾。
澄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晓勇算了一笔账:“蓝莓种植的除草、修剪、采摘等工序都需要大量人工,既解决了土地流转后的就业问题,又保护了抚仙湖生态环境。”一名村干部表示:“以前村民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老人孩子都照顾到了,村庄更有活力了。”
正如工人们常说的:“以前湖里捞鱼,现在地里摘‘金果’。”这颗北纬24°的蓝莓,正甜润着更多人的生活,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