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即将启用

  机器人能爬山、能自己系围巾,甚至领跑马拉松,这些曾经只在想象中的场景,如今正逐步成为现实,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2025年7月,位于上海张江模力社区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智能训练场(简称国地中心)将正式投入运行。这一训练场意义非凡,它是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也是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种类最多的地方。自2025年1月21日投入试用以来,已在机器人训练领域崭露头角。

  一个动作练习5万次

  在国地中心,数据采集员坐在电脑前,双手交替训练机器人做抓的动作。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一个动作常常需要练习5万次,这并非简单机械地重复,因为人类看似轻松的动作,对机器人来说,物体的大小、形状、放置角度等有任何细微差异,都会生成不同的数据。 

  国地中心最基础的工作便是生成、采集、扩增和分析数据。因为不同厂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数量、电机功耗性能等各不相同,数据也缺乏通用性,组建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就是为了让规模化的数据集能够共享共用,从而为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赋能。 

  在约5000平方米的训练场里,100多台大小各异的机器人,同时进行着不同场景、不同工种的训练,主要聚焦工业、家庭生活、旅游服务等十大场景,涵盖叠衣服、取物搬物、货架整理、危险场景大型仪器清理等。在这里,无论是人还是机器人,每日都在重复练习抓拿取放、清洁洞眼等基础动作。即便是踢足球的机器人,也在对战场景中不断练习前跑、后退、卧倒、后翻起身、进球后振臂等动作。 

  当一个动作练习5万次时,同一类型便具备了泛化能力。例如抓取一袋感冒冲剂,机器人会先从数据库中寻找匹配的抓取方式,若现有抓法不适用,便会调用其他方式,成功抓取后还会将数据录入数据库。从这一时刻起,机器人的学习和自我更新能力将呈几何倍数增长。 

  目前,训练基地仍在调试、整改,一天约能生产2万~3万条数据。等7月完全投入使用后,预计一天可产生约5万条数据,年内有望突破1000万条真机数据的收集。未来,这里还将形成数据交易平台,不同厂商可交换数据,减少重复投入,提升效率。

  用智能适应环境的“青龙”机器人

  4月1日,2025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在上海崇明岛开跑,升级后的“青龙”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它不仅在开跑时领跑,在颁奖仪式上向获奖选手挥手致意,还在展台区与观众热情互动。 

  “青龙”机器人自诞生起便备受关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全球首台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亮相,它身高185厘米,体重80千克,外观与人类极为相似。其拥有43个主动自由度的仿生构型,能以1米/秒的速度快速行走,具备抗冲击干扰等高机动能力。依托“朱雀”具身大脑和“玄武”小脑模型,还可实现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等四大运动功能,在智能和行为上与人类“神似”。 

  然而,无论在外面多么风光,回到训练基地的“青龙”依旧要进行不断重复的学习与数据采集工作。全尺寸机器人开发难度极大,当前机器人多为电控,电机功率是最大瓶颈,体格越大、重量越大,对电机负荷要求越高。而且,小型机器人的数据迁移到全尺寸机器人上时,会产生诸多技术问题。 

  研发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初衷,是让其代替人类从事重体力活、危险场景作业等。其核心诉求是打造类似人类肢体、具备泛化技能的机器人,使其能用智能适应环境,而非让环境适应机器。 

  此外,“青龙”还是一款开源机器人。开源意味着众多机器人研发团队能够更快入门,从对应用开发毫无头绪到熟练使用应用,大幅缩短完成算法研究的时间。国地中心负责人表示,“青龙”如同国家队打造的机器人,为全国人形机器人提供基础底座和共性技术支撑,核心目标是推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骨骼之上塑“血肉”

  过去,业内实现了人形机器人“骨骼骨架”的活化,而今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开源”以及上下游产业的实质性加入,为机器人增添“血肉”可能迎来重大突破。 

  不久前,国地中心联合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这是一款面向未来机器人研发的高性能仿真环境,采用了模型自动化适配、自适应课程学习、前馈引导的强化学习、虚实贯通和在线学习等关键技术,支持行走、奔跑、跳跃等多模式运动,还能进行极限化测试。 

  得益于此前无数次的重复训练和不断生成的数据集,如今开发新机器人无须从零开始。“格物”平台将现有的走、跑、跳、抓取等技能预置在“技能库”中,导入后,机器人的仿真“发育”速度大幅提升。在现有底座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既能节约大量成本,起点也更高。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随着DeepSeek的发布,机器人大模型“大脑”的训练成本、推理成本大幅降低,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过去,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行走,有了“活的骨骼骨架”,如今,在为其丰富框架、增添“血肉”方面,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突破。人形机器人正朝着更智能、更实用的方向大步迈进,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中国妇女报新一代 5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即将启用 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