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筑牢“大安全”屏障

——专家学者共话国家安全教育建设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舒帆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舒帆

  4月15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科评议组主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承办的“国家安全教育与国家安全学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回顾国家安全教育,展望国家安全学未来发展路径。

  “新时代的国家安全是‘大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明介绍,其涉及经济、社会、国土、生态、资源等诸多领域的安全。

  为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中第十四条规定,每年的4月15日设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十年来,全党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拓展。

  “国家安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汪明说。青少年作为国家安全教育的关键群体,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国家安全学被正式设立为一级学科,为培养高层次国家安全人才提供了学术支撑。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国家安全教育的生态。“人工智能可以提升国家安全教育智能化水平。”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肖晞表示。

  智能化手段在提升国家安全教育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难以识别的造假能力、难以招架的入侵能力、难以防御的破坏能力也亟须注意。”肖晞说。

  从国家安全教育的实际成效来看,汪明表示,目前我国全民安全教育还存在着大众对国家安全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国家安全教育宣传形式的单一化等问题。

  “以高校安全教育为例,当前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聚焦、不平衡、不系统、不持续。”肖晞表示。

  因此,要持续推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走深走实意味着全民国家安全教育的深入、实效。”肖晞阐释,这需要推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具体化与常态化。

  为更好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发展,要加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推动国家安全教育,根在学科,其中核心要素在于师资队伍和专业化水平。”在肖晞看来,国家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学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学科建设与安全教育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具体应如何推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汪明认为,要加快构建国家安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建设国家安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丰富国家安全学科专业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表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领和建设,聚焦中国之治背后的安全逻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也要求学科建设打破单兵作战思维。范维澄表示,要聚焦强化交叉融合,拓展学科边界。推动国家安全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深度融合,培育国家安全+学科发展模式,打造学科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能。

中国妇女报要闻综合 2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筑牢“大安全”屏障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舒帆2025-04-17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